| 随着雨季降临,丽江山林间的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与此同时,野生菌中毒案例也迎来高发期。对此,丽江市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特别提醒:野生菌虽属应季美味,但误食风险极高,广大市民及游客务必提高警惕,科学防范中毒风险。  
 案例警示:误食野生菌致肾损伤 及时就医化险为夷    不久前,丽江市民杨某在食用野生菌后,短时间内便出现腹泻、呕吐、发烧及全身乏力酸痛等症状,且伴随严重脱水情况,家人紧急将其送往丽江市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杨某因野生菌中毒引发严重酸中毒,肌酐指标最高升至 200 多(正常范围通常为 44-133μmol/L),已造成肾功能损伤。万幸的是,由于送医及时,经过 4 天的针对性治疗,杨某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目前已脱离危险。   
 医生发声:单日最高接诊 30 余例 游客成高发人群    “每年 6 月至 9 月,我院都会迎来野生菌中毒接诊高峰,目前单日最高接诊量已达 30 余例。” 丽江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和志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野生菌中毒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常伴随严重脱水,进而引发头晕、乏力,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感染症状,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和志成进一步指出,在就诊患者中,游客占比明显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游客对丽江当地野生菌种类不熟悉,缺乏辨别经验,容易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从而引发中毒事件。  权威科普:有毒野生菌如何辨别?记住这两大核心要点   
 据医生介绍,导致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多样,既包括野生菌本身含有毒素,也可能因菌类受到污染,或烹饪制作过程操作不当。针对有毒野生菌的辨别,医务人员给出两大核心要点:    看外形:有毒野生菌颜色通常较为鲜艳,部分菌盖上会出现 “小疙瘩” 状凸起,或带有菌帽、菌环等特殊结构,外形与常见可食用菌类有明显区别;    闻气味:有毒野生菌可能会散发臭味、刺激性气味等异常味道,与可食用野生菌的自然清香有显著差异。   
 安全指南:野生菌安全食用 “三步走” 关键时刻能救命    为帮助大家安全食用野生菌,丽江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总结了 “选购 / 采摘、制作、中毒急救”三步安全指南,市民及游客需严格遵守:   
 1.选购 / 采摘:只选 “熟悉款”,不碰 “陌生菌”    尽量选择当地群众常吃、且无中毒记录的野生菌品种,切勿采摘、购买外形陌生、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尤其不要轻信 “凭经验辨别”“网传偏方”等非专业方法。    2.制作:先煮 3-5 分钟,降低毒性再烹饪    烹饪野生菌前,务必将其放入水中煮 3 至 5 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进行后续炒、炖等烹饪操作。这一步骤可大幅降低部分野生菌的毒性,减少中毒风险。    3.中毒急救:先补水催吐,立即送医不拖延   
 野生菌中毒以胃肠炎型最为常见,潜伏期通常为 10 分钟至 6 小时,多数患者会在食用后 2 小时内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若出现上述不适,早期可大量饮用温水或淡盐水,同时进行催吐,减少毒素吸收;若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就诊时最好能携带剩余菌类样本,以便医生快速明确中毒类型,开展针对性治疗。   
 当前正值丽江旅游旺季,也是野生菌采食高峰期,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及游客:面对野生菌,务必牢记 “不随意采摘、不盲目购买、不冒险食用”,切实守护自身及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一起再来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