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学术“近亲繁殖”当休矣!重庆大学事件引发对科研生态的深刻反思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 发布时间: 2025-5-12 15:22| 查看数: 7922| 评论数: 0|IP:中国云南丽江

微信图片_20250512152114.jpg

近日,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刘某乔因发表14 篇SCI论文、手握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部分发明专利申请时间可追溯至2016年,彼时刘某乔尚处于初中阶段,这一异常情况迅速点燃舆论场,“神童” 光环背后是否存在人为操作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调查通报,揭开事件真相:刘某乔系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违规安排女儿参与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研究工作,存在严重的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行为。学校依规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同时,按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这一调查结果印证了公众此前的猜测,令人倍感失望。学术领域本应是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净土,却出现如此违背学术规范的 “近亲繁殖” 现象,恰似一场学术长跑比赛中,父亲驮着女儿违规冲刺,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论文署名的隐秘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行为的荒诞本质,但其对学术生态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早已明确指出,论文署名应遵循学术惯例与期刊要求,反对荣誉性、馈赠性和利益交换性署名,杜绝 “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刘某华多次违规为女儿署名,不仅严重违背科研诚信原则,更直接损害教育公平。刘某乔凭借不当署名获得的荣誉与奖励,本质上是对其他学子正当权益的侵害,构成了 “不正当竞争”。​

从长远来看,刘某华的“护犊”之举,看似为女儿铺设学术坦途,实则埋下隐患。缺乏真才实学的学术成果,难以经受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依靠父辈荫庇的学术道路,既不利于当事人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学术界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论文和专利中,刘某乔与刘某华的名字频繁同时出现,这一现象暴露出学术监督机制的漏洞。普通网友仅凭常识就能察觉异常、展开质疑,专业监督机构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将监督与调查工作常态化,及时发现并防范类似问题。​

近期,学术打假事件屡见报端。从论文中出现“妇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等明显错误,到部分期刊倡导研究生、博士生论文不将导师列为第一作者,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学术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反映出公众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公平、公正学术环境的强烈期盼。​

学术净土容不得丝毫污染,教育公平必须得到切实维护。唯有构建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营造干净透明的学术生态,才能真正激发广大学子的创新活力。相较于事件曝光后的被动调查,建立日常化、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更为关键。重庆大学在通报中提及的 “学术道德长效机制建设”,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筑牢学术诚信防线,守护教育公平底线。

(综合:澎湃新闻)

最新评论

0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