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北沧州消费者在 “赵一鸣零食” 门店遭遇 “0.9 元找零被替换为 9 颗糖果”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随着购物小票与实物在社交平台传播,# 赵一鸣用糖找零合理吗 #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多地消费者纷纷晒出类似经历,让 “糖果抵零钱” 这一长期存在的消费痛点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从街头小铺到连锁品牌,“没零钱了,用糖抵吧” 的话术,已从个别门店的临时应对,异化为部分商家的 “默认操作”。在移动支付高度普及的当下,“零钱紧缺” 的借口本就站不住脚;即便偶有零钱不足,也应是商家主动解决的经营难题,而非转嫁给消费者的负担。“赵一鸣零食” 官方虽回应 “公司明文禁止用糖找零”,却又将问题归为 “个别门店应急操作”,这种 “既禁止又默许” 的矛盾表述,暴露了部分连锁企业对门店违规操作的纵容 —— 既想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又想在问题曝光时撇清责任,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糖果抵零钱” 正通过 “软强制” 驯化消费者习惯。不少消费者反映,门店常未经同意直接用糖果替代找零;即便尝试拒绝,也会被 “无零钱”“系统已录入” 等理由推脱。在排队结账的场景下,多数人不愿为几毛钱承受身后顾客的催促,只能被迫接受不需要的糖果。这种看似 “自愿” 的妥协,实则是被环境裹挟的无奈。从早年小商贩的 “四舍五入”,到如今连锁品牌的 “糖果置换”,商家利用消费者 “懒得计较” 的心理,一步步将自身责任转化为 “行业潜规则”,甚至让坚守权益的消费者反倒成了 “不合时宜” 的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深入看,“糖果抵零钱” 背后藏着清晰的利益算计。有消费者测算,用于找零的糖果批量采购成本不到 1 分钱 / 颗,却按 1 毛钱 / 颗折算,利润率高达 10 倍。若一家门店每天有 100 笔交易用糖果找零,每笔平均折算 0.5 元,一年累计获利可达上万元。这早已不是简单的 “找零替代”,而是将消费者合法财产转化为商家利润的隐蔽手段。更荒诞的是,对不喜欢吃糖、有血糖问题的消费者而言,这些糖果毫无价值,最终只能被丢弃 —— 消费者既损失了现金,又成了商家清理库存的 “工具人”,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更违背了交易的公平原则。
从法律层面讲,“糖果抵零钱” 于法无据。消费者支付足额现金后,有权获得等值现金找零,而非被动接受非自选的替代品,商家的这种操作,实质是对消费者选择权与财产权的双重侵犯。部分商家口头强调 “需获得顾客明确同意”,但实际操作中却未给予消费者真正的选择空间,这种 “口头合规” 不过是对规则的规避,无法掩盖其违规本质。
或许有人认为,“几毛钱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消费权益的失守,从来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今天默许 “糖果抵零钱”,明天就可能出现 “临期零食抵零钱”“优惠券抵零钱”;今天妥协于连锁品牌的 “常规操作”,明天中小企业的权益侵犯可能更加肆无忌惮。此次事件引发强烈共鸣,正因为它戳中了大众对 “权益被侵犯却习以为常” 的集体焦虑 —— 消费者介意的不是几毛钱的损失,而是交易中本应有的尊重与公平。
解决 “零钱紧缺” 并非没有合理路径。提前向银行预约零钱、在门店设置 “零钱兑换箱”、推广扫码找零等电子方案,这些方法虽需商家多投入一些精力,却能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企业而言,对违规门店的警告、罚款,不应只是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全行业整改的明确信号;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加强对这类 “小额侵权” 行为的关注,通过常态化监督,压缩违规操作的生存空间;对消费者而言,拒绝 “糖果抵零钱” 无需 “不好意思”,明确要求 “现金找零” 是正当权利,遇到强制替代时,可通过拍照、录音保留证据,向 12315 热线或品牌官方渠道投诉。
消费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糖果抵零钱” 看似是 “小事”,却关乎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市场秩序的规范与健康。当每一位消费者都敢于对违规操作说 “不”,当每一家商家都恪守交易规则,当监管力量持续守护权益边界,“糖果抵零钱” 的 “理所当然” 才会彻底失去土壤。毕竟,交易的本质是对等与尊重,这一点,从来不是一颗糖果能够替代的。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