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张家界七星山 “荒野求生挑战赛” 凭借真实的野外生存场景与选手的鲜活状态,通过直播形式火出圈。药剂学毕业生展现的 “返祖” 精神状态、唯一留存女选手 “冷美人” 的坚持等话题频登热搜,相关内容不仅收获超高关注度,更引发公众对现代人生存状态与精神需求的深度讨论。
不同于娱乐化综艺的剧本化呈现,该赛事以 “无过多干预” 的真实感打动观众。参赛选手从最初的妆容精致,到逐渐满身泥泞、头发蓬松,在爬树、捡枝、采蘑菇、钻木取火甚至食用蝗虫的过程中,展现出原始的生存状态。
部分选手化身 “技术流”,凭借陷阱捕食、高效补充蛋白质等技能应对挑战;也有选手在绝境中流露真实心路 —— 有人一边想念日常美食一边咬牙坚持,有人因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遗憾退出。这种不加修饰的 “生存图景”,让屏幕前的网友产生强烈共鸣,不少人表示 “围观比赛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事实上,网友关注的并非单纯的 “生存技能展示”,而是赛事所承载的 “逃离文明” 隐喻。对于身处精密化、快节奏生活中的群体而言,这种远离绩效竞争、社交滤镜的原始状态,是难以企及却心生向往的 “精神出走”,唤醒了人们对 “原始自我” 的感知。正如留言所提,在 “饿就吃、渴就喝” 的简单节奏里,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在寻找 “野人” 的过程中,也在寻找内心的自我。
这场热度惊人的赛事,背后也蕴含着文旅发展的新探索。据了解,比赛举办地张家界七星山景区,是当地近年新开发的旅游区域。相较于武陵源、天门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商业化成熟、知名度高的景区,七星山此前关注度较低。
而借助荒野求生赛的 “出圈效应”,景区成功吸引公众目光。数据显示,该赛事第一季(9 月举办)网络总点击量已突破十亿次,如今第二季仍热度不减。这种 “赛事 + 景区” 的模式,为小众景区提供了 “弯道超车” 的可能,也为文旅行业开辟了新路径 —— 精准捕捉现代人挥洒野性、寻求自我的需求,或能打造差异化的文旅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荒野求生类赛事虽具吸引力,但风险与不可预测性并存,安全保障与生态保护缺一不可。此前,“七星山荒野求生赛砍树” 话题引发争议,尽管主办方回应 “砍伐柴火用树已向林业局、环保局报备”,但赛事对当地生态环境是否存在潜在影响,仍需持续关注。
在选手保障方面,尽管赛事配备医护人员待命,但有选手反映出现 “生理期延长”“洗手导致皮肤开裂” 等问题。这些细节提示,赛事组织方需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细化应对方案,切实保障参与者的身体健康,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荒野求生虽以 “原始” 为卖点,但始终不能脱离文明伦理的约束。无论是生态保护的底线,还是人员安全的红线,都应在赛事筹备与执行中落到实处。正如赛事所呈现的 “悖论”—— 选手与观众虽向往 “逃离文明”,最终仍需回归现代社会,而精心设计的 “短暂放风”,只有在守住安全与生态底线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其精神价值与社会意义。
接下来,这类新兴赛事如何在保持吸引力的同时,实现安全、生态与文旅价值的平衡,值得行业与社会共同探讨。
(综合:红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