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大地上,英歌鼓点铿锵百年,那是镌刻在世代族人血脉中的文化密码。孩童追着鼓点模仿招式的鲜活场景,正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息的生动注脚。然而近日,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一则《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发社会关注,信中明确要求全体中小学生一律不得参与英歌队、腰鼓队、游神及各类游行表演等民俗活动。当地政府回应称,此举系依据上级指示部署,核心考量是保障学生安全。
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安全,是基层治理的首要责任,这份初衷值得理解。民俗活动往往伴随人群聚集、户外巡游等环节,人流复杂、场地开放的特性,确实存在拥挤、磕碰等潜在风险。但安全治理的精髓在于精准防控、疏堵结合,而非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正如不能因雨天路滑就禁止行人出行,不能因体育运动有扭伤风险就停掉所有体育课,将安全作为"一刀切"禁止的挡箭牌,本质上是用懒政思维替代了精细化治理,既违背了安全管理的初衷,更忽视了民俗文化传承的长远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这样的禁令更显短视。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绝非单纯的娱乐表演,其招式套路承载着历史故事,鼓点节奏凝聚着地域精神,是当地人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青少年正是承接这份文化基因的核心力量。儿时在民俗活动中耳濡目染的文化浸润,那种对传统艺术最直观的感知、最真挚的热爱,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情感联结。当孩子们被彻底挡在民俗活动门外,当新生代对本土传统日渐陌生,百年非遗的鼓点何以延续?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怎能在时光流转中保持活力?
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共性课题:面对潜在风险,部分部门容易陷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思维,将"避免问题"等同于"解决问题"。事实上,公共活动的安全性与参与性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下足"绣花功夫"搭建保障体系。陈店镇的做法,看似快速化解了眼前的安全顾虑,实则省略了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统筹协调、风险预判、责任细化等环节。对于民俗活动这类兼具文化价值与公共属性的活动,管理者更应主动作为:提前勘察路线排除隐患、配备专业安保力量、划定安全区域、明确学校与活动组织方的监护责任,通过一系列精细化举措实现安全与传承的平衡。
更深层来看,公共活动的安全管理水平,直接检验着基层治理的能力与温度。无论是民俗活动、校园活动还是社区活动,都需要建立"预防为先、精准施策、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这要求基层部门摒弃"怕出事就不干事"的消极心态,深入调研不同民俗活动的特性,量身定制安全方案;更要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家长、学校、民俗传承人、文化学者的意见建议,凝聚治理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保障公众的文化参与权利,实现社会治理效果与文化传承价值的双赢。
英歌鼓点不应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沉寂,民俗文化的火种更需要代代相传、用心守护。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守护美好、护航发展,而非扼杀传承的可能。期待基层部门能及时调整治理思路,用精细化管理替代简单禁止,让孩子们在完善的安全保障下,亲身感受英歌鼓点的激昂、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要知道,守护好每一个参与民俗活动的少年,就是守护好文化传承的未来,这既是对历史传统的敬畏,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负责,更是基层治理应有的温度与担当。
(综合:荔枝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