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卡要房产证?反诈不能“一刀切”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
发布时间: 2025-10-20 10:03|
查看数: 12092|
评论数: 4|IP:云南丽江
日前有媒体报道,南昌有市民在办银行卡时,除了身份证外,还被询问是否有户口本或房产证等证件,因无法提供,被告知只能办理每日转出限额2000-5000元的二类银行卡,市民无奈吐槽“这个额度不够”。事实上,办卡需要额外证件、本地无工作记录难办卡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人都发出了“办张银行卡,这么麻烦吗?”的疑问,而这背后的原因,想必人们都能猜到——配合反诈的要求,银行工作人员也明确说明“将会把证件照片提交给反诈中心审核,审核过了即可办理”。
因为反诈需求对用户开户、转账加以限制的事例并不罕见,除了开户额外要求证件,还有市民工资卡每日转账限额突然被下调到500元,银行解释为保证资金安全和反诈骗;有储户反映取款需辖区派出所同意,理由是防范电信诈骗;甚至有储户在解除银行卡限额时,被要求说明为何往同一账户多次汇款,即便解释是转给妻子,仍被要求出示结婚证等。这些情况在现实中时有发生,引发了不少关于正常金融服务便利性的讨论。
客观来看,在眼下的反诈形势下,对开户、转账进行严格审核确实有其必要性。根据国家反诈中心2024年最新数据,我国每年因电信诈骗损失超3000亿元,受骗人群覆盖从18岁到70岁的全年龄段,电诈依然是令人头疼的社会顽疾。而且仔细了解那些电诈案例,其情形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令人防不胜防,想必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应对各种诈骗案例时也是焦头烂额。从这个层面说,实行某种程度上的“一刀切”确实是省事的办法——就像银行卡被限额5000元,就算被骗、被倒卖,损失和影响至少能“可控”,但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客观存在,可能对正常的经济往来造成干扰。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社会,普通人没有银行账户或是转账受限,几乎寸步难行;往更大层面说,这事实上还会削弱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任,影响对正常生活的预期。可以想象,普通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哪一天在银行柜台被要求出示额外“证明”,或者突然发现账户被限额、转账受阻,会不会因为“异常经济往来”遭到系统误判,这种不确定感很可能导致部分人在投资和日常消费上更加谨慎,进而对整体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
反诈工作理应精准、科学,减少对正常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扰,事实上类似的政策完善已经在进行。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这也被视为对资金严格管理的适度松绑,体现了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平衡的思路。
理性来看,反诈确实必要,但探索更精准、更智能的治理方式才是长久之计。比如防范电诈应大幅提升技术手段,更多依赖数据分析、风险分级、行为识别等科技手段,提高识别精度与响应效率;同时监管部门和银行也应完善审核机制,对银行网点的反诈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设置,避免要求过高、束缚过紧,特别是要防止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导致基层机构因害怕担责而过度防范、随意加码。总之,防范诈骗与保障便利不应该是零和博弈,应当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反诈措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真正实现“将诈骗防住,也让生活畅通”。
(来源/红星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