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犯罪前科 “起号”?流量不能践踏底线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10-17 09:33|
查看数: 14534|
评论数: 7|IP:云南丽江
近日,一名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公然宣称自己是“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当事人之一”,此番言论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强烈愤慨。日前,该账号因以犯罪经历刻意博眼球、严重违反平台社区自律公约,已被平台依法依规处以无限期封禁。
二十余年前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是铭刻在公众记忆中的一道深刻伤痕,更是法治社会绝不能容忍的恶性犯罪事件。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的“蓝极速”网吧突发恶意纵火案。四名未成年人因被网吧拒绝入内而心生报复之意,购买汽油后实施纵火,这场大火无情夺走25条鲜活生命,造成12人受伤,案件震惊全国。
二十余年光阴流转,伤痛尚未完全平复,竟有人胆敢拿如此惨烈的悲剧、如此沉重的罪行当作“吸粉利器”。这种将民众集体伤痛当作个人流量垫脚石的行为,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是对公序良俗的公然挑衅,更是对法治精神的严重漠视。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以犯罪前科为噱头“起号”引流的现象并非个例。从参与特大金融诈骗案的落马副行长出狱后靠“晒犯罪故事”一周涨粉两万,到《我是刑警》播出后有人冒充“周克华情人”博关注,再到“刑满释放”“浪子回头”被异化为所谓“励志网红”新赛道,一系列案例暴露出少数人逐利之下的底线失守。正是这种“劣迹引流有利可图”的错误导向,让个别人员铤而走险,不断试探社会容忍的红线。
这些账号往往打着“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旗号,但“悔改”二字,从来不是靠镜头前的刻意表演就能证明的。真正的浪子回头,是用实际行动与过去的错误彻底切割,而非将犯罪经历包装成“吸睛标签”大肆炫耀;是在低调中重塑自我,而非在聚光灯下消费伤痛。将犯罪前科当作“流量密码”,本质上是对悔改的虚假演绎,更是对受害者家属情感的公然践踏——当曾经的罪行被当作谈资反复提及,谁能体会受害者家属再次直面创伤的锥心之痛?
我们始终秉持宽容之心,支持每一个走过弯路的人重归社会、开启新生,也尊重公民合法的个人表达与生活记录自由。但宽容绝不等于纵容,重新做人更不意味着可以拿犯罪历史“博眼球、换流量”。犯罪前科从来不是什么“励志素材”,更不该成为逐利的工具,这是不容突破的道德底线,更是必须坚守的法律红线。
事实上,针对此类乱象,监管部门与平台早有行动。2023年,“刑满释放人员打造励志网红牟利”现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暴露的蔓延态势推动监管与平台迅速发力。各平台纷纷完善处置机制,明确反对借“刑满释放”人设吸粉引流的违规行为,畅通举报渠道;中央网信办更是在专项行动中,集中整治炒作劣迹行为史、炫耀服刑经历、美化服刑生活等问题,一批违规账号被依法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尽管曾经风靡一时的“劣迹网红”多数已销声匿迹,但仍有少数人抱有侥幸心理,不断试探社会公序良俗。此次“自称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当事人”的账号,因其涉及案件的极端严重性和当事人的毫无敬畏之心,更凸显了此类乱象整治的长期性与必要性。
真正的悔改,从来不需要镜头的加持;重生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流量的多少。一个真心想要重新做人的人,必然会以敬畏之心对待过去的错误,以务实之行证明自我的转变。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真空地带,拿犯罪前科博眼球、赚流量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和社会的唾弃。唯有坚守底线、心存敬畏,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让公序良俗得到守护。
(综合:九派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