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落款 “兰州兰石医院” 的 “喜报” 引发舆论热议。这份 “喜报” 以 “再创佳绩” 为题,公开通报 9 月门诊量 7577 人、手术 426 台,以及 10 月开诊首日门诊 451 人、手术 25 台的 “成果”,字里行间的庆祝意味,与公众对医疗行业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
事实上,此类事件并非个例。2021 年,深圳某医院因庆祝 “胸外科年度手术量破千台” 遭质疑后删文道歉;2022 年,台州某医院 “急诊突破 200 万人次” 的喜报同样在舆论批评中下架。如今兰州兰石医院的 “喜报”,数据规模虽不及以往,却依旧触碰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没人想成为喜报上的数字”“去医院是因为难受,不是给医院凑业绩”,网友的吐槽直指核心 —— 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患者的病痛绝不能成为医院炫耀的资本。
面对争议,涉事医院回应称,“喜报” 源自内部工作群的月度数据通报,由一名新员工擅自制作并转发至朋友圈。这番解释将问题归咎于 “个人行为”,却难以打消公众疑虑:带有医院名称标识的 “喜报”,真能仅凭个人意愿随意制作传播?正如医院相关负责人后续所承认的,事件暴露出的,是医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上的明显疏漏。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它不能等同于普通商业领域。“宁可架上药生尘,不愿世间人有病”,千百年流传的 “医者仁心”,是公众对医疗从业者的基本期待,更是医疗行业不可动摇的职业伦理。医院重视诊疗数据本无不可,这些数据可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支持。但将患者的病痛、家庭的焦虑,包装成 “业绩亮点” 对外宣扬,本质上是对医疗公益性的偏离,更是对患者情感的漠视。当医院把 “门诊量”“手术台数” 当作 “辉煌战果”,公众难免会担忧:若医疗行为陷入 “逐利思维”,过度医疗、偏离初心的风险是否会随之增加?
医疗的温度,从不体现在冰冷的数字 “喜报” 里,而藏在对患者的共情与关怀中。每一个诊疗数据背后,都是一个承受病痛的个体、一个焦虑奔波的家庭。医院真正该追求的 “佳绩”,不是门诊量的攀升、手术数的增长,而是诊疗技术的精进、服务流程的优化、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 —— 是让挂号更便捷、排队时间更短,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
此次 “喜报” 风波,再次为所有医疗机构敲响警钟。反思不能止于 “处理新员工”,更要从内部价值导向、管理制度上深挖根源。唯有摒弃 “数字狂欢” 的政绩思维,回归 “以患者为中心” 的初心,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服务环节,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让医疗行业的 “佳绩” 配得上 “白衣天使” 的称号。
(综合:红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