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徽六安一小区发生的一起违规私挖地下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当地业主反映,小区业主黄某某未经审批,私自开挖近 300 平方米地下室,导致整栋 32 户居民住宅墙体出现明显裂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起性质恶劣的违规施工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业主的法治意识缺失,更折射出基层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亟待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大规模违规施工为何 “隐身” 多日?
挖掘 300 平方米地下空间,绝非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小动作”—— 施工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土方外运、持续噪音及墙体震动,这些明显的施工痕迹,为何能在小区内 “隐身” 多日,直至楼体开裂才被发现?答案背后,是监管责任的层层失守。
作为小区管理的 “第一道防线”,物业公司本应严格执行装修报备制度,对违规施工及时制止、上报。但从事件发展来看,物业公司显然未能履行监管职责,对如此大规模的施工行为视而不见,成为违规操作的 “旁观者”。而作为建筑安全监管的主管部门,住建部门的常态化巡查机制也未能发挥作用,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断违规施工,“事后介入” 的监管模式,让安全防线形同虚设。这种 “各环节失守、多部门缺位” 的监管现状,不仅让居民权益受损,更动摇了城市居住安全的根基。
业主维权难:程序之外更需 “温度担当”
事件发生后,32 户受害业主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从业主提供的与镇政府沟通录音、信访部门答复来看,“建议走法律程序”“方案会逐步落实” 等官方回应虽符合流程,却缺乏直面问题的紧迫感与同理心。对普通居民而言,走法律程序意味着时间、精力与金钱的多重消耗,而他们居住的房屋已成为 “危房”,每日生活在安全隐患中,这种 “看得见的风险” 与 “耗不起的维权” 之间的矛盾,让业主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相关部门在回应群众诉求时,不能仅停留在 “走程序” 的层面,更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 既要迅速开展楼体安全检测,明确房屋受损程度,给居民一个 “安全准信”;也要简化维权流程,协调各方推进赔偿与修复工作,让居民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治理的效能。
堵住漏洞:从 “事后补救” 到 “事前预防”
此次六安私挖地下室事件,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前城市基层治理中,对住宅小区违规施工监管的共性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但个别业主为一己之私违规改造房屋的行为,以及基层监管的 “滞后性”,正成为威胁城市居住安全的隐患。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依赖 “事后追责”,更需构建 “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严惩” 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一方面,物业公司需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装修审批与日常巡查制度,对违规施工 “零容忍”;另一方面,住建部门应借助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巡查、墙体震动监测等,提升监管的精准性与及时性,让违规施工 “无处遁形”。同时,社区也应搭建居民监督平台,鼓励邻里间相互提醒、共同监督,形成 “政府监管 + 物业负责 + 居民参与” 的共治格局。
目前,六安市住建局已成立工作组介入事件处理,这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举措。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住宅小区违规施工专项排查,举一反三、完善制度,真正堵上监管漏洞。 “安居” 是 “乐业” 的前提,一套房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当居民用毕生积蓄购置的住房,因他人的任性违规而陷入安全危机,损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社会对居住安全的信任。期待相关部门以此次事件为警示,压实监管责任、完善治理机制,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 “安居梦”。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