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开学季刚过一月,社交媒体上关于 “大学生宿舍直播” 的吐槽便持续升温。“舍友昼夜直播,我根本没法休息”“因直播影响生活,和舍友吵了好几次”“想找个合理办法,让舍友停止在宿舍直播”—— 这些真实诉求的背后,折射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校园现象:本应是休憩学习、滋养情谊的宿舍空间,正悄然沦为部分大学生的 “私人直播秀场”。这场看似热闹的 “镜头表演”,不仅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秩序,更在无形中侵蚀着集体生活的温度与大学生成长的正确航向。
宿舍,作为大学生集体生活的核心公共空间,其属性早已明确:是共同休憩的 “温馨港湾”,是互助学习的 “第二课堂”,绝非个人逐利的 “专属演播厅”。然而,部分大学生主播为追求流量、打造 “人设”,却将公共空间的属性抛诸脑后:深夜里,直播灯光穿透帘幕,刺得舍友辗转难眠;高分贝的互动声响回荡楼道,打破校园的静谧氛围;更有甚者,未经允许摆弄他人物品、拍摄舍友生活片段,将他人隐私置于 “镜头之下”。这些行为,看似是个人 “逐梦流量” 的选择,实则是对公共秩序的漠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当 “我的直播需求” 凌驾于 “我们的集体生活” 之上,舍友间的矛盾必然滋生,原本温馨的宿舍氛围,也会在一次次摩擦中逐渐消散。
更需警惕的是,当校园空间异化为 “流量孵化基地”,部分大学生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 “本末倒置” 的困境。为策划直播内容、维持镜头表现,他们将大量时间投入 “直播营业”,却把专业课程学习、能力素质提升抛诸脑后。在 “当网红、赚快钱” 的捷径幻想中,他们用青春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 “流量游戏”:课堂上精神恍惚,难以专注听讲;图书馆里鲜少露面,错失深度学习机会;宿舍内忙着 “与粉丝互动”,忽略了与舍友的情感交流。这种状态,不仅背离了大学教育 “立德树人、培养人才” 的根本初衷,更可能让年轻一代在追逐短期利益的过程中,丢失了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毕竟,青春的价值从不是 “镜头前的短暂热闹”,而是 “沉淀中的扎实成长”。
治理宿舍直播乱象、守护校园纯粹氛围,绝非一人一事之功,需要学生自觉、学校引导、平台监管形成 “合力”。对大学生而言,当树立清晰的 “边界意识”:明确公共空间的行为底线,懂得尊重他人权益,平衡个人兴趣与集体生活的关系,莫让 “流量诱惑” 模糊了成长的方向。对学校而言,应主动作为、精准施策:一方面,完善宿舍管理细则,明确禁止影响他人的直播行为,为公共生活划定 “硬规矩”;另一方面,加强价值观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成长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认清 “网红捷径” 的虚幻性,树立 “脚踏实地” 的成长观,让大学时光真正用在 “长知识、强本领” 上。
对直播平台而言,更需扛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 “校园网红” 文化,不向大学生群体推送 “流量至上” 的错误导向,多传递 “理性成长、实干成才” 的正向价值观。平台监管的触角,应当延伸至校园直播场景,对 “不分昼夜、干扰他人” 的违规直播行为及时干预,从源头减少乱象滋生。
我们并非否定大学生接触直播、尝试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 合理利用直播分享学习心得、校园生活,本是展现青春风貌的一种方式。但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成长,青春的主要赛道是拼搏奋斗。直播的喧嚣,不应掩盖晨读的琅琅书声;流量的诱惑,更不容模糊人生的正确航向。
校园的价值,在于其宁静氛围能滋养求知之心,在于其纯粹环境能培育健全人格。唯有守住这份宁静与纯粹,让大学生将精力聚焦于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品格塑造,才能让他们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精彩,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综合: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