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钟世镇院士发布严正声明,揭露了一起发生在其百岁生日庆典期间的 “蹭名人” 事件 —— 杨炯等五人冒名闯入活动现场,违规拍摄影像资料,并将相关素材用于后续不当宣传,声明中更明确指出,自己与杨炯不存在任何师生关系。这起发生在学术泰斗身上的荒诞闹剧,不仅侵犯了个人权益,更触碰了学术尊严的底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解剖学领域的奠基人、数字医学的开拓者,钟世镇院士深耕学术数十载,其声望与地位源于毕生对科研的执着与坚守,百岁寿辰本是学界致敬前辈的庄重时刻,却被别有用心者当作 “流量围猎” 的机会。从声明披露的细节来看,杨炯等人的行为绝非偶然:作为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之一,他们提前预谋参与庆典,冒领活动服装,现场纠缠拍摄,事后又将合影在朋友圈置顶传播,刻意营造 “师出名门” 的假象,其借院士声望为自身 “贴金” 的动机昭然若揭。
从法律与道德双重维度审视,杨炯等人的行为已涉嫌侵权。未经许可擅自拍摄、传播院士影像,并用于商业相关的不当宣传,直接侵犯了钟世镇院士的肖像权与名誉权;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声明中特别提及,涉事方经营肝病研究所,虽标注 “非医疗不含诊疗服务”,却试图借院士合影包装自身 —— 若此类素材被用于虚假医疗宣传,极易误导患者,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延误病情,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更令人愤慨的是,事件曝光后,涉事方非但没有正视错误、主动致歉,反而采取百般抵赖的态度:先是以 “听会长指示” 推诿责任,继而声称 “并未做错”,最后甚至反咬一口,指责维权方 “不依不饶”。这种漠视道德准则、无视法律底线的行径,暴露了部分投机者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扭曲心态,也让 “蹭名人” 乱象的恶劣性愈发凸显。
事实上,此类 “傍名人”“蹭院士” 的行为并非孤例。近年来,钟南山、李兰娟等学界专家的形象也曾多次被未经授权的医疗机构、商家盗用,用于虚假宣传,既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也不断侵蚀公众对专业领域的信任。而此次事件发生在学术泰斗的私人寿宴这一相对私密的场合,涉事者通过 “冒名闯入” 的方式实施侵权,性质更为恶劣,更显肆无忌惮。
年过百岁的钟世镇院士,为维护自身权益与学术尊严,不得不颤颤巍巍签下严正声明 —— 这一幕让不少人倍感心酸,也折射出当前名人权益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维权过程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导致部分投机者心存侥幸、有恃无恐。
学术圈从来不是追名逐利的 “名利场”,院士头衔代表的是学术权威与社会信任,绝非投机者可随意 “硬蹭” 的 “流量标签”。每一次无底线的 “傍名人” 行为,都是对学术纯粹性的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破坏。钟世镇院士在声明中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既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更是对学术尊严的坚守,也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学术权威不容亵渎,侵权行为必将受到追究。
当前,这起事件仍有诸多疑问待解:涉事方是否会就声明内容作出正面回应?广州温州商会作为关联方,是否会对相关人员采取惩戒措施?拍摄的影像资料具体用于哪些宣传场景,是否涉嫌虚假营销?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对钟世镇院士的权益交代,更关乎对学术尊严的维护、对侵权行为的警示。
守护学术尊严,维护公众信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有关部门应依法依规对涉事行为展开调查,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行业组织需加强内部管理,杜绝借名人声望谋私的乱象;而每一位社会成员也应明确:学术权威的价值,在于其为国家科研、社会发展作出的切实贡献,而非投机者牟取私利的工具。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抵制此类欺世盗名的行径,才能为学术研究营造纯净环境,让社会信任不被随意消耗。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