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丽江美景大家画”2025年丽江市第十一届“百名画家画丽江”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引进来”写生创作培训圆满落幕。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王雪峰、孙春龙、聂松、高堃四位国内知名国画家带领来自滇西多地州及丽江四县一区的 30 名美术从业者及爱好者,深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蓝月谷、白沙玉湖村、黑龙潭,开展了一场理论讲解与实地写生深度融合的专业指导。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与国画名家同行研学、面对面交流受教的宝贵经历,不仅有效提升了自身写生创作技艺,更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丽江自然之秀、人文之韵的理解与感悟,为后续用艺术笔触展现丽江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城寻韵:王雪峰谈“古意新象”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纳西老宅鳞次栉比,远处雪山轮廓清晰。在白沙镇玉湖村,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王雪峰先生成为学员们关注的焦点。面对繁华与静谧并存,王雪峰分享了他的观察:“古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活态’的文化肌理。它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生活着的古镇。写生时,我们不仅要捕捉飞檐翘角的建筑形式美,更要体会其中的人间烟火气,将‘古意’与‘新象’结合。”
来自迪庆州的学员王健鸿感慨:“王老师指导我们不要孤立地画一座桥、一栋房,而要思考空间关系与生活场景的串联。他示范如何用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光影下老墙的斑驳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写生不仅是‘再现’,更是‘重构’与‘抒情’。”
雪山映画:孙春龙绘“山水清音”
玉龙雪山下的蓝月谷,湖水澄澈如碧玉,雪峰倒影如梦似幻。山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孙春龙先生在此带领学员们感受自然之大美。他谈到创作灵感:“蓝月谷的色彩层次极为丰富,从湖水的蓝绿到雪山的皑白,再到植被的苍翠,这是水墨技法挑战,更是意境营造的契机。我试图通过水与墨的交融,传递出雪山圣洁、天地静谧的'清音'。”
保山市学员沈永燕兴奋地展示她的写生稿:“孙老师强调'大胆用水',教我们利用宣纸的特性表现水光的灵动。他笔下的雪山不是冰冷的轮廓,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体。这种对自然精神的提炼,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新的认识。”
淡墨见境:聂松之“以虚代实”
在黑龙潭的写生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聂松教授的创作方式独树一帜。与其他画家不同,他始终使用极浅的淡墨作画,画面如薄雾轻笼,却层次分明,墨色具亲和力。淡墨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功底支撑。聂松解释道:“这需要从书法开始积累手上力道。下笔时墨虽淡,但要力透纸背。”在他的笔下,远山近水、亭台树木,皆以极其精微的墨色变化展现,仿佛将丽江的灵秀之气轻拢慢捻,化作纸上烟云。
宁蒗县学员徐豪龙作为一位连续多次参加活动的学员,此次写生也有了新的体悟和尝试。“聂老师让我明白,画作最重要的是表达内心感受”。一直以油画见长的他,这几天也开始尝试用毛笔作画,提到新的尝试,他说:“虽然技法生疏,但通过淡墨的运用,我找到了新的艺术表达语言。聂老师说'画自己所想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微观探幽:高堃寻“小草大千”
在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间,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高堃女士俯身观察着石缝间的野花微草。这位擅长花鸟画的艺术家,在大山大水中寻找着散落的微小植物。“小的植物也有大的气象”,高堃说。她以植物点、线、面的巧妙结合,描绘出纤弱植物中蕴含的磅礴生命力,将微观世界升华为博大的宇宙观。
来自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张舒航深受启发:“高老师教会我们,作画不光是描绘眼前所见,更要表达内心感悟。她那些奇花异鸟作品的构图和笔墨语言,让我对教学有了新思考。期末我也要带学生外出写生,将这次的学习体会传递下去。”
“百名画家画丽江”文化艺术推广工程暨写生创作培训,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艺的精准传授,更是一场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艺术之魂深度对话的心灵洗礼,亦是传统文脉与艺术传承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四位画家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审美视角,引导学员深度挖掘丽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自然人文魅力,有效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与热情。活动落幕之际,学员们作品中所呈现的多元艺术风貌与深刻人文感悟,已然成为“百名画家画丽江”系列活动最鲜活的成果注脚。此次活动在前十届坚实基础上再赋新篇,持续深化品牌内涵与影响力,既为丽江文旅资源的艺术化传播注入新动能,更以笔墨为媒描绘丽江文明风采与祖国壮丽河山,为文旅赋能互嵌式社会结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了文化厚度。
(图文:丽江市文化馆 徐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