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困局:保费高企,车主叫苦,险企承压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
发布时间: 2025-9-8 15:33|
查看数: 14731|
评论数: 10|IP:云南丽江
“新能源车省下来的油费都交保险了。”近日,上海一位新能源车主向第一财经记者吐槽,他名下有多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最贵的蔚来ES8今年保费突破1万元,还有几款车型保费也达大几千元,高昂的支出让他甚至萌生了卖车的想法。
新能源汽车保费高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不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保费普遍处于较高区间:售价10万元级的零跑B10,今年首年保费约5500元;20万元级的阿维塔06,首年保费约8000元;30万元级的特斯拉Model Y L,首年保费约8900元。
“天下苦‘新能源车险’久矣。”河南郑州新能源轻型商用车经销商付航的感受更为复杂,在他看来,新能源车险的问题不只是涨价或定价高,更棘手的是保险公司拒保。付航回忆,多年前保险公司还会主动上门,带着烟酒请他帮忙推销保险,不仅提供驻店服务,还会给出“返点”;可如今,保险公司很少再驻店,车主买保险时常遭遇“久不出单”,有时甚至需要反过来给保险公司人员“好处费”,才能顺利办理业务,前后反差巨大。
一边是广大新能源车主抱怨保费贵、担心涨价,另一边是新能源车险业务连年亏损的保险公司,双方两头“叫苦”,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新能源车险“投保难”并非新问题。付航透露,2023年他就有了明显感知,最初只是新能源冷藏车保险难买,随后范围逐渐扩大到新能源普货,如今整个新能源物流车的保险都很难办理。
从具体保费变化来看,付航以新能源轻卡举例:最开始保费约1万元,2024年涨到1.8万~2.4万元,今年春节后虽略有回落,降至1.2万~1.5万元,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严峻的拒保问题——换了多家保险公司,得到的答案都是拒绝承保,保险公司给出的理由很直接:这是一门亏本生意。“就算车主愿意接受保费涨价也不行,因为保险公司商用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有固定范围限制,保费不能超过一定上限。”付航补充道。
所谓自主定价系数,是保险公司根据车型、使用性质、维修成本等风险因素,在基准保费基础上设定的调整因子。根据中国银保监会规定,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通常为0.65~1.35,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即便想通过提高保费覆盖风险,也受限于政策规定,无法随意调整。
不仅是新能源商用车,具有营运性质的新能源乘用车拒保率也很高。在头部险企从业十余年的王芳表示,部分险企甚至直接不开展营运车保险业务。那么,被拒保后,新能源商用车以及网约车、出租车等营运性质车辆该如何应对?付航给出了三类选择:一是只购买强制的交强险,相当于“半裸奔”上路,一旦发生事故,保障能力极其有限;二是选择所谓的“统筹互保”,即被拒保车辆将保费存入资金池,出险后从资金池中支取费用赔付,但这种模式纠纷频发,不乏诈骗、资金池被击穿等情况,最终往往不了了之;三是风险较高的车辆干脆选择不上路,彻底失去运营收入。
除了拒保,近期社交媒体上还出现大量新能源车险保费“无故涨价”的声音。一位车主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的新能源车险今年8月底到期,7月底多家险企报价时,人保最初约2800元,8月初涨到3200元左右,8月中旬进一步升至3300元。这种“保费逆向增长”的现象,打破了车主对车险保费的传统认知。
对此,人保车险上海一位内部人士解释,公司已通知从9月6日起,将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上限从1.35上调至1.4,但具体车型保费是否涨价,仍需以系统报价为准。不过,王芳也提到,对于已投保的新能源汽车,若未出现理赔或违章记录,保费通常不会上涨。有上海车主证实了这一点,他的新能源汽车从未出险和违章,保费从最初的七八千元逐步降至如今的四千余元,良好的用车记录对保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从记者调查来看,涨价并非新能源车险的普遍情况,但新能源车险保费整体高于燃油车却是不争的事实。“新能源汽车属于高赔付车型,而且理赔零整比高于燃油车,总体而言新能源车险比燃油车贵。”王芳说。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新能源汽车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约21%,其中纯电车每年平均保费比燃油车贵1687元,约为燃油车的1.8倍,且这一差距仍在延续。
有趣的是,在新能源车主“叫苦不迭”的同时,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也并不好过。2024年,中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达57亿元,且已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在保险业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有137个车系赔付率超过100%。“保一辆亏一辆”,正是保险公司对高风险新能源汽车拒保或提高保费的深层原因。
为何新能源汽车会阶段性出现赔付率高的现象?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曾指出四大主要原因:首先是维修成本高,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智能化部件、一体化部件等维修费用远高于传统燃油车。众诚保险相关人士举例,同样是撞坏车灯,燃油车单个车灯维修费用仅百元,而新能源汽车为追求造型美观,常采用一体化长灯带,维修费用动辄超千元。此外,智能化硬件和软件的故障判定标准与赔付标准尚未明确,且不同供应商解决方案差异大,不像燃油车零部件有通用标准,制定赔付细则需要积累多源数据,才能实现精细化定价与风险控制。
其次是出险率较高。新能源汽车凭借低能源成本优势,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而营运车辆使用频率高,出险概率自然更高。同时,新能源车主群体相对年轻,35岁以下车主占比比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部分车主驾龄较短,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中不易被外界察觉,这些因素都导致其出险率高于燃油车。
再者是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新能源汽车投保时,存在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的情况,而非营运车辆保险平均价格仅为营运车辆的一半左右,这就导致保险价格与实际使用风险不匹配,保费充足度不足,保险公司难以覆盖风险。
最后是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型迭代快,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无法准确反映不同车型的真实风险水平。车险领域专家杨松表示,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了当前新能源车险的困局: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改变了原有车险的游戏规则,而保险行业现有的匹配规则相对落后,大数法则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规模才能重新适配。在适配完成前,面对出险率高、赔付率高的新能源车险,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普遍提高保费或更严格地筛选客户,来降低业务板块的损失。
不过,也有部分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了盈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高管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险已进入盈利区间。杨松解释,这两家公司存在明显的“挑业务、挑客户”情况,优先选择风险较低的客户群体,从而控制赔付成本。从86家上市财险公司2025年上半年盈利情况来看,90%的财险公司实现盈利,这与车险综合成本率下降密切相关。例如,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太保产险等通过设定合理费率,上半年车险综合成本率下降幅度达2%,第二季度车均保费约2025.26元,较去年同期略微上升0.8%。
一些车企控股的财险公司也通过差异化运营策略实现了增长。比亚迪财险2025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98亿元,净利润3134.59万元,成功扭亏为盈,这主要得益于综合赔付率、综合成本率的大幅下降。比亚迪财险相关人士透露,公司营收目前基本来自比亚迪汽车单一车企的车险业务,且车险全面采用直营渠道,车均保费约4300元。“直营模式能大幅降低费用支出,次年续保时还能有效筛选优质客户。今年公司客户基本都是首年投保,而比亚迪汽车上半年销量已超百万辆,不仅能提高销售收入,还能分摊至少10%的固定成本。”该人士补充道。除了比亚迪财险,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控股的众诚保险车险保费同比增速13.62%,吉利汽车入股的合众财险车险保费同比增速43.61%,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有财险公司人士表示,相较于出售新车的利润,新能源车险保费利润并不算高,公司新能源车险商业险部分的综合成本率,比整体车险综合成本率高出约7个百分点。保险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而非单纯依靠保费,因此财险公司在布局车险业务时,会综合考虑资源分配、基准费率调整等问题,以减轻承保压力、实现盈利。与多数财险公司不同,现代财险自2020年起明确向新能源网约车市场转型,新能源网约车相对较高的保费使其车均保费远高于行业平均值——今年第二季度车均保费约5600元,在财险公司中排名前三,但现代财险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可见即便聚焦高保费细分市场,盈利也并非易事。
为解决新能源汽车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改革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在此背景下,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任何新能源车主若在常规渠道投保遇阻,均可通过该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这一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线上化便利投保窗口,旨在实现“愿保尽保”。
“有这个平台以后,比没有之前要好一点。”付航表示,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新能源商用车型因不属于强制保险范畴,保险公司若不愿承保,仍会想方设法拒绝,比如去年曾出现保险公司内部要求前台柜员为单个客户办理业务时间不得低于3小时的情况,通过这种“变相拖延”的方式减少新能源商用车的投保数量。
杨松认为,新能源车险问题的根源在于定价体系。过去,同一价位不同品牌的燃油车保费差异不大,基准费率由行业统一制定;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从三电系统到软件、智驾技术,再到受众人群,都存在较大差异,行业统一的条款和基准费率难以反映不同车型的真实风险水平。对于新能源车险而言,需要建立针对不同车型的风险分类体系,但这需要足够的数据规模积累,短期内难以实现,属于行业发展中必经的难题。
此外,多位采访对象提到,解决当前新能源车险问题,还需从车企与财险公司技术协同、提高零部件通用化水平、以拆件维修取代整体维修以降低理赔成本等方面入手。比亚迪财险相关人士举例:“比亚迪财险目前仅承担比亚迪汽车的车险业务,已探索出拆件维修的降本路径,能够替代新能源汽车‘碰一下动全身’的高维修费用模式,实现成本降低30%。”这一案例也为行业提供了降低理赔成本、改善新能源车险盈利状况的可行思路。
(来源/第一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