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则 “54 岁河南阿姨苦读 30 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帖子中,发布者配着手持录取通知书的高铁照片,称 “正前往北京西站,提前探访校园”,字里行间满是 “逐梦不息” 的励志色彩,迅速点燃公众对 “大龄奋斗” 的情感共鸣。
然而,这场看似动人的 “追梦故事”,很快被事实戳破。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经研究生招生办核查,该校并无 50 岁以上河南籍考生的录取记录。至此,这则被大量转发的 “励志新闻”,被证实是精心编造的谎言。
梳理事件脉络可见,涉事账号的操作极具目的性。在发布 “上岸” 内容后,其又专门针对 “大龄考研意义”“备考动力” 等公众关切问题发文回应,话术细致入微,短短两条内容便收获近 2000 名粉丝、超 18 万点赞。更值得警惕的是,面对网友 “使用何种备考资料”“是否报辅导班” 的询问,该账号始终引导 “私聊沟通”——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在为后续推销课程、售卖资料的 “流量变现” 铺路。若不是校方及时辟谣,恐怕已有不少怀揣考研梦想的群体落入圈套。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涉事账号的 “成功营销”,实则精准拿捏了当下社会的焦虑痛点。“没有规定退休后必须照顾子孙”“只要活着,做事就不晚” 等表述,既戳中了部分人对年龄、学历的焦虑,又迎合了大众对 “逆袭故事” 的心理期待。但必须明确的是,任何商业行为都应坚守事实底线,用虚构故事制造 “励志假象”,不仅会误导备考群体,让他们低估考研难度,更涉嫌对消费者的欺诈 —— 连 “成功案例” 都是编造的,其后续提供的 “备考建议”“学习资料” 又何谈可信度?
事实上,现实中从不缺乏真正的大龄奋斗者:有人年过五旬重返校园圆大学梦,有人退休后坚持学习提升自我。这些真实案例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 “活到老学到老” 的执着,传递着 “为梦想不懈努力” 的正能量,成为鼓舞无数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但公众对 “真实奋斗” 的尊重与推崇,绝不是 “伪励志” 骗局可乘之机。
当前,在 “流量为王” 的网络生态中,“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已成为部分个人或团队 “快速起号” 的惯用手段。为收割流量、实现变现,他们或编造成功叙事贩卖焦虑,或摆拍弱势群体博取同情,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底线。此类行为不仅是对真正奋斗者的不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冒犯,更在一次次 “狼来了” 的骗局中,不断消耗公众信任,破坏健康的网络环境。
更需关注的是,此类半真半假的信息往往具有较强迷惑性,公众与平台事前核实难度较大,事后仅靠 “禁言封号” 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要遏制这股歪风,一方面需加大对造谣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手段让 “编故事换流量” 的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更应发挥 “把关人” 作用,面对热点事件时保持审慎态度,通过扎实采访、多方核实,还原事实真相,避免虚假信息扩散。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流量变现更不能背离诚信底线。唯有真实的故事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唯有真诚的奋斗才配得上社会尊重。期待各方共同发力,守护网络空间的真实与清朗,让每一份关注不被辜负,每一个梦想不被消费。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