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小学新生姓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前 “子涵”“梓萱” 等重名率较高的名字不同,今年不少新生的名字既独特新颖,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示 “姓名画风悄然转变”。
这份 “转变” 并非偶然。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 2024 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新生儿姓名中,采用诗词典故取名的比例已达 38.7%,较 2015 年增长近 3 倍。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如今新手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愈发倾向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灵感,或是借鉴历史上状元姓名的文化内涵,力求让孩子的名字兼具辨识度与文化价值。
姓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始终与社会文化发展、价值取向变迁紧密相连。回溯历史,春秋时期取名便有 “五类”“六不” 的讲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伦理秩序;魏晋南北朝时期,双字名盛行且常嵌 “之” 字,彰显时代文化特色;唐宋时期,以辈次取名的习俗逐渐形成,体现家族传承理念。
从近年新生儿姓名的变化趋势来看,“个性化” 与 “文化内涵” 已成为核心关键词。这不仅折射出当代父母对孩子独特性的重视,更体现出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姓名虽短,却承载着家庭的期望,更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这份对文化韵味的追求,也正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注入着鲜活力量。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