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GB/T 46016—2025)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 2026 年 2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中小学生有望彻底告别 “午休趴睡” 的历史,迎来更舒适、安全的午休环境,也为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阶段育人条件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设计到使用,国家标准为学生午休 “保驾护航”。此次发布的《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充分结合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对午休课桌椅的设计、生产、检验、使用全流程作出明确规定。其中,针对午休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参数:午休状态下,课桌椅展开后整体长度不少于 1050 毫米,靠背放倒角度需达到 135° 以上,头枕宽度、长度分别不低于 180 毫米、100 毫米,搁腿部件宽度、长度不少于 250 毫米、100 毫米,确保学生能舒展身体安心午休;同时,桌子下方空间也有细致考量,小学阶段桌子净空高与座面高度差不小于 110 毫米,中学阶段不小于 150 毫米,避免学生午休时因身体蜷缩产生不适。
事实上,推进中小学生 “躺睡午休” 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相关政策与地方实践也在持续探索。2023 年 6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区在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为非寄宿制学校提供学生就餐和午休条件,支持学校适当扩大教室学习活动空间与体育运动场地。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行动,2024 年深圳率先制订并实施全国首个中小学校午休设备设施地市级地方标准《中小学午休设备设施配备规范》,围绕午休床垫、睡袋、课桌椅等设备的安全性能、环保性能、舒适性作出规范,引发全国对 “午休标准” 的广泛关注,也为此次国家标准的出台奠定了实践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真正走进每一间教室,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经费问题,而是教室空间限制。从各地试点情况来看,能够顺利配置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的学校,多为小规模学校。以上海崇明区为例,2024 年当地开展 “可躺式” 课桌椅试点时,所有试点学校均为小规模学校,根据教室空间测算,一间教室最多可容纳 25 把 “可躺式” 课桌椅,这意味着班级学生人数需控制在 25 人以内。
然而,我国现行中小学建设标准制定于 20 多年前,2002 年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明确,中小学标准班额为小学 45 人、初中 50 人。教育部 202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平均班额为 38 人,初中平均班额为 46 人,在城市地区,多数小学、初中班额仍维持在 45 人、50 人的标准水平。按照这样的班额规模,现有教室空间难以容纳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推进小班化教学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当前,我国出生人口变化带来适龄学生数量减少,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创造了重要契机。2024 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提出 “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这一部署不仅能为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落地创造空间,更能从根本上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 小班化教学将推动学校建设标准升级、师生比优化,为教师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充分的关注与指导。
以一所常规小学为例,若该校原有学生 1080 人,设 6 个年级 24 个班,平均每班 45 人;在适龄学生减少后,若学生规模降至 540 人,维持 24 个班级数量不变,每班学生数可减少至 22-23 人,完全满足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的空间需求。这种调整既避免了因学生减少导致学校撤并、教师 “过剩” 的问题,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实现 “一举多得”。
业内专家指出,要推动小班化教学与 “可躺式” 午休课桌椅全面落地,还需在国家层面加快制订新的中小学建设(班额)国家标准,结合适龄学生变化趋势,指导各地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未来,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有序推进,不仅中小学生 “躺睡午休” 的愿望将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与育人质量也将迎来新的提升,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基础。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