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 “陕西” 拼音的讨论引发公众关注。有网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馆内标示牌上 “陕西” 的拼音为 “Shaanxi”,而非常见的 “Shanxi”,这一细节不仅让网友心生疑惑,更带动了社会层面对地名拼音规范的热议。
记者走访了解到,对于 “Shaanxi” 的拼写,不同地域人群认知存在差异。来自陕西西安的 00 后樊女士表示,“从小就知道陕西拼作 Shaanxi”;但当她随机询问几位外地同事时,却发现 “大家都不清楚其中缘由”。针对这一疑问,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出明确回应:“Shaanxi” 是 “陕西” 的官方标准拼音,并非拼写错误,其核心目的是为清晰区分 “陕西” 与 “山西”—— 二者若均使用拼音 “Shanxi”,在国内可通过声调差异辨别,但在国际交流场景中,极易造成地理信息混淆,影响沟通准确性。
那么,“Shaanxi” 中多出的一个 “a” 从何而来?记者查阅资料并咨询语言专家了解到,现代汉语拼音虽遵循 “一音一字” 的基本拼写规则,但在实际应用中需兼顾实用性与通用性。以 “Shanxi” 为例,其同时对应 “山西”“陕西” 两省地名,为解决国际传播中的混淆问题,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在绘制汉语拼音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时,参考 “国语罗马字” 标调法,以字母变化体现声调差异:一声不标调,三声则重复主要元音字母。由于 “陕” 字读音为第三声,因此拼写为 “Shaan”,进而构成 “Shaanxi”。 专家指出,“Shaan” 的出现,是语言演变与实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通过字母变化区分声调的方式,既尊重了汉语语音规律,又有效实现了地名识别的功能性需求,不仅能避免地理信息误解,更有助于提升陕西、山西两地的文化辨识度,为跨区域、跨文化交流扫清障碍。
事实上,地名注音不完全对应汉字常规拼音,并非 “Shaanxi” 个例。在我国,部分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需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发音或历史传承进行调整:如乌鲁木齐常用 “Urumqi”,源于少数民族语的汉语音译;哈尔滨 “Harbin”、呼和浩特 “Hohhot”、鄂尔多斯 “Ordos” 等拼写,也均是在尊重语言本源基础上形成的规范表述。这些特殊拼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也是语言适应性的生动体现。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地名拼写的规范与调整,本质上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环节,背后更彰显着文化自信。以北京为例,其曾长期使用拼写 “Peking”,即便如今官方拼音统一为 “Beijing”,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仍沿用历史拼写,这种变通并非对拼音体系的否定,而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更是对拼音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名拼写既要坚守规范性底线,也要兼顾文化传播的功能性需求 —— 这正是语言生命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Shaanxi” 的拼写引发关注并非首次。2021 年陕西举办第 14 届全国运动会时,就有不少观众误以为该拼写法存在错误;据媒体报道,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也曾因这一拼写,先后十余次向乘客进行解释。一次次的质疑与回应背后,折射出公众对语言使用规范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而每一次疑问的解答,都是一次潜移默化的语言知识科普。
这一过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化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交流需求不断演进的动态载体。它不仅是日常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地域文化、民族身份的重要符号。在语言规范与实用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既需要尊重历史传承的智慧,也需要面向国际传播的创新思维。而每一次针对语言细节的释疑与讨论,都是不同认知间的碰撞,更是文明对话不断向前推进的生动注脚。
正如专家所言,语言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和理解,而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并解答每一个关于语言的疑问,正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综合:红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