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伊始,全国多地学校陆续开启军训,这一锤炼学生意志、培养集体精神的教育活动,却因部分学校的不当操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多所学校通过官方账号对军训学生进行 “怼脸直播”,镜头未经任何处理便聚焦学生,直播间内甚至出现调侃、吐槽学生形象的声音,相关话题评论区留言已达数千条,舆论对这一行为的争议持续发酵。
封面新闻记者调查核实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存在此类直播行为的学校涵盖民办中学、中职学校等多个学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记者追问 “直播是否经过学生本人或家长同意” 时,部分学校工作人员要么直接挂断电话,要么以 “没什么不妥”“若违规平台会提醒” 为由搪塞,回避核心问题。从涉事学校的回避态度与敷衍回应来看,“怼脸直播” 未经授权的可能性极大,而这一行为,已然触碰法律红线。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明确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中学军训新生多为未成年人,对其权益的保护,法律有着更为严格的界定与要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清晰指出,“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其中明确包含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 的核心内容。涉事学校若真未征得同意便公开学生肖像,不仅违背教育伦理,更涉嫌违法,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更令人忧心的是,媒体报道显示,此类军训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有时高达五六万人。部分主播非但未对不当言论加以约束,反而主动与网友互动,刻意寻找特定学生班级方阵、直呼学生姓名,甚至当众念出违背公序良俗、侮辱学生人格的评论。这种行为,早已脱离 “记录军训生活” 的范畴:一方面,频繁的镜头聚焦与互动干扰了正常的军训秩序,让严肃的训练场景沦为娱乐化背景;另一方面,将未成年人置于陌生人的 “评头论足” 之下,是对其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的公然漠视,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潜在伤害。
军训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肃性与教育意义需要学校、教官、社会共同维护。公众并非反对校园活动的合理宣传与记录,关键在于 “传播什么”“如何传播”—— 宣传的核心应是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传递教育的育人价值,而非以 “博眼球” 为目的,将镜头对准毫无准备的学生。简单粗暴地把军训现场变成流量直播的 “舞台”,纵容低俗互动滋生,不仅完全背离了军训的教育初衷,更会损害学校自身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消解教育应有的温度与尊严。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学校尝试通过直播等形式展示校园生活、扩大社会影响,这本无可厚非。但 “宣传” 与 “侵权” 之间,有着明确的法律与伦理边界。此前,部分学校曾因直播学生上课、吃饭、睡觉等私人场景引发批评 —— 此类行为看似是 “透明化办学”,实则将学生的私人生活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打乱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破坏校园应有的宁静与秩序。
从本质上看,军训 “怼脸直播” 等乱象,暴露出部分学校在新媒体宣传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只看到流量带来的曝光度、关注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尊重,遗忘了教育应有的严肃性与专业性,将学生异化为赚取流量的 “工具人”。这些学校亟需深刻反思:校园宣传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若要展示育人成果、传播校园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更具建设性、更尊重学生意愿的方式推进 —— 比如提前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聚焦军训中的集体精神、学生的成长蜕变,而非以猎奇、窥探的视角博取关注。
与此同时,此类事件也对直播平台的监管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场景直播不同于普通商业直播,其涉及大量未成年人,一旦监管缺位,极易引发权益侵害问题。平台方必须强化责任意识,针对校园直播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对涉及未成年人肖像、隐私的内容,要提高审核敏感性,主动排查违规行为;对已发现的不当直播,要及时采取拦截、下架、处罚等措施,不能总是依赖 “用户举报” 被动应对,更不能为了流量对违规行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其核心价值在于守护学生成长、传递人文关怀,而非被流量裹挟、为利益妥协。叫停校园军训 “怼脸直播” 这类哗众取宠、消费学生的 “伪宣传”,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唯有让校园摆脱流量的绑架,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才能为每一位学生营造安静、纯粹的成长环境,让校园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培育人才的净土。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