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西桂林一起 “氯化钠冒充破伤风针” 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触碰了医疗行业诚信的红线,也让公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安全性产生担忧。这一事件看似是个别诊所的偶然行为,实则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整个医疗行业深刻反思。
事件的脉络清晰明了。市民李明(化名)脚部被钉子扎伤后,前往当地一家诊所接种破伤风针,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然而,在打针过程中,李明发现医生未取出破伤风药剂,而是直接用针管进行注射,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他当场提出质疑。令人遗憾的是,诊所医生并未如实告知情况,反而不断找理由辩解,试图掩盖事实。直至相关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涉事医生才承认诊所内破伤风疫苗已用完,为了收取诊疗费用,竟用毫无预防作用的氯化钠注射液替代,对患者进行了欺骗性注射。事后,诊所负责人杨先生虽向李明致歉,并表示是 “财迷心窍” 所致,但这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已难以挽回。
更荒谬的是,涉事医生事后竟将这种欺骗行为辩解为 “安慰患者”。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被钉子等尖锐物品扎伤后若不及时接种疫苗,可能引发肌肉强直、痉挛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在这样关乎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安慰” 的真正含义应是坦诚告知疫苗缺货的实情,帮助患者寻找其他有疫苗的医疗机构,而非用无效的注射液蒙骗患者,延误最佳预防时机。这种所谓的 “安慰”,本质上是对患者生命的漠视,是对医疗职业操守的严重背离。
医疗行业之所以被公众尊重,核心在于其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的神圣使命,而诚信则是维系这一使命的基石。从患者走进医疗机构的那一刻起,便将健康与生命托付给了医务人员,这份信任容不得半点欺骗与亵渎。在此次事件中,涉事诊所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抛诸脑后,用氯化钠冒充破伤风针,不仅让患者面临感染破伤风的潜在风险,更在无形中摧毁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要知道,医疗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无数医务人员长期坚守职业道德、践行责任担当才能形成,而一次失信行为,就可能让这份信任出现裂痕,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加剧本就存在的医患矛盾,破坏整个医疗生态的和谐稳定。
事件发生后,当地卫健委迅速介入调查,这一积极响应值得肯定,也让公众看到了监管部门维护医疗秩序的决心。但此次事件并非个例,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才是监管部门和整个医疗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一方面,必须对涉事诊所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明确违法违规成本,形成有力震慑,让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认识到,触碰医疗诚信红线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全面排查与整顿。针对基层诊所药品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应建立健全药品库存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常用急救药品、预防类药品始终保持充足供应,避免因药品短缺引发类似问题;同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将诚信行医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执业资格等挂钩,引导医务人员从思想根源上树立 “以患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而非将经济利益置于首位。
此外,畅通患者监督与投诉渠道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搭建便捷、高效的投诉平台,让患者在遭遇医疗欺诈、服务不当等问题时,能够及时反馈并得到公正处理。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医疗监督,形成 “监管部门 + 医疗机构 + 公众” 的多元监督格局,让医疗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医疗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安危;诚信无小节,每一次失信都可能动摇行业根基。桂林这起 “氯化钠冒充破伤风针” 事件,为整个医疗行业尤其是基层医疗敲响了警钟。唯有让监管始终 “在线”,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才能重新筑牢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才能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归 “救死扶伤” 的本质,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