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2024年,云南在全国创新开展“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面对面解决了企业的相关问题和难点。请问,企业方目前感受如何?具体解决了哪些难题?
潘本芳:去年,云南创新推出“厅局长坐诊接诉”。企业家带着问题上门,厅局长面对面“把脉开方”、限时办理,变政府部门的“坐等”服务为“坐诊”接诉,形成了从诉求受理到督办回访的全链条闭环服务工作机制。通过解决一个诉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一批问题,完善一项制度机制。
“厅局长坐诊接诉”通过面对面沟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动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收获企业普遍赞誉,取得了显著成效。
企业有了反映和解决困难的“直通车”,从提出诉求到问题解决高效且贴心,增强了企业对政府服务的信任感和获得感,使之在云南投资兴业信心更足。随着此项工作持续开展,越来越多企业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人大代表,将继续关注并支持此类创新举措推广,希望更多地区能借鉴云南经验,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记者:云南目前已建成374个边境幸福村,现在又提出要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升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提高边民收入,“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李勇:我的家乡独龙江位于祖国西南边境,迪政当是独龙江最北的一个行政村,2021年以来,以党建引领,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探索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现在,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发展起了林下特色产业和特色项目,村里妇女还成立了独龙毯编织合作社,带动了增收。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8万元。如今,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独龙江正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
云南边境线上分布着374个沿边行政村,通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边境地区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
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我的理解是“从幸福到更幸福”。2024年7月,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程启动,通过指标细化、产业融合、文化铸魂、服务提质四大维度实现全面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在祖国西南千里边疆绘就幸福新画卷。
新华网记者:云南提出“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请问,云南在推动基层基础教育更好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李瑞芳: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既是云南基础教育蓬勃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云南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可以用“责任、温度、未来”三个词概括。
责任落在实处。各级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的联动机制。如针对基层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出“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城乡共同体”等创新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温度贯穿始终。秉持教育公平理念,云南聚焦特殊群体,分类精准施策,针对边境地区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大力推广“课后服务+家校共育”模式;全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改造公办幼儿园,缓解“入园难”问题。
未来提前布局。云南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积极搭建、持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如开远市科技小院,已成功申报多项国家专利。
中新社记者: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至今已超过三年。请问它对沿线地方产业发展有何具体影响?
张世影:中老铁路开通三年来,累计发送旅客超48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5400万吨。客货运输服务辐射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老挝、泰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跨境运输商品种类3000余种,成为云南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引擎”。
以勐腊为例,我们借力中老铁路新优势,持续发展壮大口岸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交通服务供给,连续4年全县进出口货运量、贸易额实现双增长,三年来招引项目落地71个,县内14家企业在老挝开展替代种植150多万亩,去年102.4万人次国内外游客沿着中老铁路来到勐腊参加“大赶摆”,带动群众增收超过千万元。
我们不断补短板提效能,加快建设磨憨、关累、勐满等口岸基础设施项目,提速发展多式联运,使中老铁路与昆磨高速、澜沧江湄公河航道运输、沿边高速等共同构成水公铁多式联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行入境货物提前申报及“铁路快通”等新模式,不断压缩通关时间、优化通关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提升工作质效,更好推动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