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老有所养,推动老有所为"的人口高质量发展部署,为新时代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唯有从年龄松绑迈向价值赋能,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才能筑牢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坚实根基。
劳动力供给新格局:总量与结构的双重考量
"十五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力供给峰值期,人口规模、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正在重塑就业市场格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即便到2035年,这一群体预计仍将稳定在8亿人左右。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存在小幅缩减趋势,但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就业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转型,高劳动参与率向高劳动生产率跨越,劳动力供需结构随综合国力提升不断优化。
青年人才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1170万,且根据在校生规模推算,未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这支科技型、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技能中国行动"等举措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让青年人才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领域实现精准就业,彰显了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成效。
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则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主播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既为劳动者提供了多元就业选择,也对权益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筑坚实的权益防护网,成为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大就业观"、将就业优先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实践。
银发力量觉醒:老有所为的时代价值
在青中年群体作为就业主体的同时,老年群体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补充力量。我国本世纪中叶前将长期呈现低龄老龄化特征,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人,预计本世纪中叶将突破5亿人,其中60-69岁低龄老人占比约40%。这些群体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强,更拥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与专业技能——《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有26.5%的低龄老年人从事有收入工作,38.3%的低龄老年人有就业意愿,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本质上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的重要路径。在政策层面,我国已形成系统性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稳妥有序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鼓励退休人员再就业、再创业,以"银龄行动"等载体拓宽正式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从政治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参与等多个维度,部署老年教育创新、个性化就业岗位开发等具体任务,为老年人非正式社会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让老年人通过发挥专长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现活力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从科研院所的老年专家到社区服务的志愿先锋,从技艺传承的非遗大师到基层治理的经验骨干,银发力量的充分释放,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动能。
价值赋能:破解年龄桎梏 释放社会活力
从年龄松绑到价值赋能,彰显的是就业理念的升级,更是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年龄限制的优化,本质上是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的重要抓手,让劳动者不再因年龄门槛错失发展机会,让每个职业梦想都能得到尊重与支撑,这正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核心要义。
当前,规模庞大的青中年群体与低龄老年群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劳动力宝库。将这份潜力转化为现实动能,关键在于构建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制度环境——既要为青年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广阔平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牢权益保障防线;也要为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创造安全、适宜的就业条件,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就业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天下宁。从年龄松绑到价值赋能的实践探索,既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重要基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就业优先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必将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与发展动能。
(综合:红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