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国多地相继出台政策,进一步放宽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招录的年龄限制,打破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 “35 岁门槛”。这一举措不仅回应了广大大龄求职者的迫切需求,更彰显了我国就业领域改革的深度与温度,为构建更加包容、公平的人才选拔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各地关于放宽考编年龄限制的政策持续推进,呈现出 “梯度放宽、精准覆盖” 的特点。1 月,四川省人社厅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同步放宽用工年龄限制,为后续政策落地提供了方向指引。
进入下半年,政策落地节奏明显加快。9 月 26 日,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同步发布 2025 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明确了具体年龄标准:本科学历报考者需为 1986 年 10 月 13 日及以后出生(即 38 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报考者需为 1981 年 10 月 13 日及以后出生(即 43 周岁及以下)。其中,遂宁市还针对退役军人推出特殊优待政策,允许其在规定年龄基础上再放宽 2 周岁,并通过官方渠道明确 “自 2025 年下半年起,事业单位招聘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年龄上限统一为 38 周岁”,政策细则进一步细化,保障范围更加清晰。
除此之外,多地此前已展开积极探索。今年 8 月,上海市发布 2025 年度执法类公务员招录公告,将报考年龄范围确定为 “18 周岁以上,38 周岁以下”,打破了传统公务员招录的年龄桎梏;6 月,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对部分岗位将年龄要求直接放宽至 45 周岁以下;在 2025 年省级公务员考试中,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更是明确,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优秀村(社区)书记、工青妇专职干部等特定基层岗位报考者,年龄可放宽至 40 周岁。一系列政策形成联动效应,让 “取消 35 岁门槛” 从呼声变为实际行动。
长期以来,“35 岁” 成为不少职场人求职路上的 “隐形壁垒”。即便部分大龄求职者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职业心态,却因年龄限制在考编报名阶段就被挡在门外,只能 “望岗兴叹”。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取消 35 岁招聘限制的呼声持续高涨,相关专家指出,僵化的年龄门槛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悖,不仅容易加剧就业市场 “内卷”,造成优质人才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导致职场人才梯队断层,不利于就业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次多地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录率先打破年龄限制,被视为就业市场改革的 “风向标”。业内人士分析,公职单位的示范效应将引导企业等其他用人单位重新审视招聘中的年龄标准,推动全社会形成 “重能力、轻年龄” 的用人观念,让大龄求职者的职业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切实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年龄限制调整并非 “一刀切” 式的放宽,而是坚持 “精准分类、按需招录” 的原则。从各地政策内容来看,放宽年龄限制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基层治理岗、专业技术岗等领域 —— 这类岗位对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责任心要求较高,大龄求职者往往具备更突出的优势。此举既能帮助招录单位发掘更多 “成熟型人才”,提升岗位匹配度,也能让大龄求职者找到更贴合自身优势的发展方向,实现 “人岗相适”。
破除求职年龄限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政策的衔接与支撑。例如,公务员队伍的发展晋升通常需要经历一定年限的岗位历练和多岗位锻炼,40 岁左右新入职人员可能面临服务期相对较短、职业 “天花板” 提前到来的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可在严格执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差异化晋升通道,为不同年龄层的干部提供更合理的发展空间;同时,针对大龄入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习惯等特点,设计定制化的培训项目,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提升履职能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改变职场年龄歧视的关键,在于建立以 “技能、绩效、品德” 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 “年龄不是门槛,能力才是标准” 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当劳动者无需再为年龄 “红线” 焦虑,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专业能力、保持学习热情上,不仅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更能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放宽考编年龄限制,看似是招聘条件的细微调整,实则是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尊重与包容,是就业领域改革向 “以人为本” 理念的进一步贴近。从 35 岁到 38 岁、43 岁,数字的变化背后,是就业市场包容性的提升,是人才评价标准的进步,更是政策回应民生关切的温度。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和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各展所长、各尽其才,我国就业市场也将迸发更大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起更强大的人才力量。
(综合: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