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关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天然溶洞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溶洞内垃圾堆积如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与药品包装瓶混杂其中,网友描述其高度 “至少有十层楼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天坑周边多条排污管道正持续向洞内排放污水。这一现象,再次将天然溶洞生态保护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9 月 28 日,黔西市相关部门发布情况通报,明确经初步核查,网友反映的溶洞污染问题属实,并已从四个方面启动问题解决工作。而回溯今年 6 月,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也曾曝出类似问题 —— 人为排污叠加垃圾堆积,污染规模同样惊人,当时垃圾高度被形容为 “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后续处置中,当地累计从两处溶洞清理垃圾 51 吨,4 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检查。
从张家界到毕节,变化的是溶洞的具体位置与垃圾的物理高度,不变的是天然生态遭破坏引发的公众刺痛感,以及对生态保护漏洞的深刻追问:为何这些承载着地球亿万年记忆、本该被精心呵护的天然溶洞,会沦为部分地区的 “天然垃圾桶”“隐蔽下水道”?
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贵州的喀斯特溶洞数量多、类型丰富,不仅是独特的地质景观,更维系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溶洞内的石笋、钟乳石,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沉淀形成的地质瑰宝;洞内暗河更是区域水资源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垃圾堆积与污水直排,不仅会直接损毁珍贵的岩溶景观,更可能导致溶洞生态功能丧失,打破地下水系平衡,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长期损害。 值得警惕的是,溶洞污染事件一再露头,说明此类破坏行为尚未得到彻底根治。深入剖析背后原因,核心在于部分地区未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未能践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的理念。毕节这处溶洞的垃圾堆积至 “十层楼高”,显然并非个别人短期随意丢弃所致,更可能是有规模、经年累月的不当处置行为,这暴露出当地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运处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事实上,我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早有明确要求。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 (2021-2025 年)》,明确提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即便对于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要求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毕节溶洞污染事件,无疑与这一目标存在差距。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于地方而言,当前首要任务是真正扛起生态保护责任:一方面要彻查溶洞污染的源头,精准堵住环保管理漏洞,对涉及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问责,以有力的处置彰显生态保护的严肃性;另一方面更要举一反三,在辖区内全面排查类似溶洞、天坑等隐蔽区域的生态风险,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从根本上杜绝 “重发展、轻保护”“重显性治理、轻隐性防控” 的问题。
天然溶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洞内的每一处景观都镌刻着地球的古老故事。当人们踏入溶洞,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所震撼,而这份震撼更应转化为守护生态的自觉。面对 “十层楼高” 的溶洞垃圾,我们不仅要清理可见的污染物,更要填补那些 “看不见” 的生态漏洞 —— 这既需要地方政府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治理体系,也需要全社会树立起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亿万年形成的自然瑰宝,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生机与活力。
(综合:红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