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沈阳浑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辖区内两家以 “卖女孩的红烧肉” 为经营标识的餐饮店,依法开展处置工作。经查,两家商户存在实际使用名称与注册名称不符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已对商户负责人进行约谈,涉事违规户外牌匾均已完成拆除。这一及时处置,不仅回应了公众关切,更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低俗营销无生存空间,公序良俗底线不容触碰。
“卖女孩的红烧肉” 这一店名曝光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众多网友直言,此类名称极易引发不良联想,既涉嫌打违法犯罪话题的擦边球,更挑战着社会大众的情感底线与道德认知。“哗众取宠终会适得其反”“用低俗博眼球,只会劝退消费者”,网友的声音,恰恰反映出公众对健康市场环境、文明商业氛围的迫切期待。事实已然证明,试图通过突破底线的营销手段吸引关注,不仅无法赢得消费者认可,反而会让商家陷入信任危机,最终得不偿失。
面对舆论质疑,涉事商家的回应更显苍白。餐饮店负责人杨某称 “是断句问题,指女孩做的红烧肉”,实际经营人麦某则辩解 “姓麦,店名取谐音‘卖’”。这般自相矛盾的解释,既难以打消公众疑虑,更暴露了部分商家对商业伦理的漠视。其一,若真心避免误解,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合规店名不胜枚举,商家为何偏偏选择存在明显歧义的表述?其二,谐音梗本可用于正向创意,但若以牺牲社会共识、引发公众不适为代价,这样的 “创意” 早已偏离商业经营的正轨,更不能成为规避责任的借口。
商业标识作为传递品牌信息的重要载体,不仅关乎商家自身形象,更具有社会传播属性,其内容必须符合主流价值导向与社会公序良俗。保护儿童权益、严厉打击拐卖犯罪,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严肃议题,也是不容挑战的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商家追求经营特色、打造品牌记忆点本无可厚非,但无论何种创意,都应建立在尊重法律规定、契合公众情感的基础之上,具备基本的 “避嫌” 意识与社会责任担当。
回顾过往,“叫了个鸡”“饭醉团伙”“坐霸街头” 等奇葩店名屡遭诟病,甚至有部分知名品牌因类似低俗营销 “翻车”。这提醒我们,谐音梗并非不可用,公众也期待富有新意、积极健康的商业表达,但所有创意都必须恪守边界 —— 不能击穿社会认知底线,不能引发不良联想,更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从商业本质来看,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菜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依赖低俗店名博出位,本质上是一种短视行为,既暴露了商家经营理念的偏差,也难以支撑品牌长期发展。
此次沈阳监管部门的处置,彰显了维护市场秩序、守护公序良俗的决心。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名称不得含有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可能使公众受骗或者产生误解” 的内容,若已登记名称不符合规定,企业登记机关应及时纠正;《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亦对 “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的文字使用作出禁止性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为商业标识的规范使用划定了清晰红线。
下一步,监管部门还需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将治理工作做深做实。既要对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的低俗营销行为快速响应、依法处置,更要前置监管关口,严格把控企业名称审核关,从源头上杜绝低俗标识流入市场。同时,也需引导商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认识到只有坚守诚信经营、尊重社会共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净化市场环境,守护文明风尚,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履职,也需要商家的自觉担当,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唯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才能让低俗营销失去生存土壤,让商业空间充满正气与温度。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