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会不会荒废时间?成绩会不会下滑?” 这是不少家长和老师面对 “作业减负” 时的共同担忧。近日,一所小学大胆开展了一项实验 —— 在两个班级中取消一个月家庭作业,将时间交还孩子自主支配。这场看似 “冒险” 的尝试,最终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
实验启动:在 “顾虑” 中推开一扇窗
今年 5 月底,这所小学的负责人将目光投向了四年级(1)班和五年级(7)班。选择这一时间与班级,背后有着细致考量:5 月底新课教学基本收尾,6 月进入复习阶段,原本会增多的重复性作业,常让孩子陷入 “机械刷题” 的疲惫;而这两个班级的教师团队不仅教学成绩领先,其中两位学科老师还是校区教务主任,具备带头探索的基础。
然而,实验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期末本想集中补一补,保证成绩稳定”“家长要是反对怎么办?”“靠孩子自主安排时间,太理想化了”…… 从班主任到学科老师,顾虑接踵而至。更直接的压力来自家长 —— 五年级(7)班的几位家长专程到校表达担忧:“孩子作业习惯刚养好,万一破坏了怎么改?”“马上要升六年级,一天都耽误不起”“班级成绩这么好,别因为没作业掉下来”。
面对这些声音,学校负责人反复沟通:“自律不是说教出来的,是在自主经历中练出来的。这不是‘拿孩子做实验’,而是想为所有四、五年级学生,探索一个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窗口。” 最终,在达成初步共识后,从 6 月 1 日起,两个班级正式进入 “无家庭作业月”。
过程探索:把课堂效率和自主时间 “攥紧”
没有了家庭作业,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学生的空闲时间又该如何引导?实验启动后,两个班级的 4 门学科老师自发召开研讨会,定下了两个核心方向:一是 “抠紧” 课堂时间,每节课的备课都要更细致、更精准,确保知识在校园内高效吸收;二是 “盯紧” 自主时间,每天了解学生如何安排课后时光,及时发现并推广 “时间利用小能手” 的经验。
“以前总担心孩子回家不写作业会偷懒,后来发现,不少孩子的安排比我们想的还丰富。” 一位班主任分享,有的学生用下午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有的主动整理课堂笔记,还有的会留出时间运动、帮家里做家务,“孩子们还会在班会课上分享自己的‘时间计划表’,你说我听的过程中,班级的学习氛围反而更浓了。”
而老师的工作模式也悄然改变。五年级(7)班的英语老师发现,不用批改家庭作业后,自己多了不少时间 —— 她开始主动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上课听不懂的地方,帮他们梳理知识点。“以前光盯着作业,没精力跟孩子好好聊,现在才发现,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是‘没找到门路’。”
实验结果:成绩稳了,后进生 “逆袭” 了
6 月底,随着学业监测成绩出炉,这场实验的效果逐渐清晰。在随后召开的反思会上,8 位老师达成了一致共识:三个 “没想到” 的变化,正在孩子们身上发生。
第一个 “没想到”,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以前催着写作业,现在孩子会主动问‘今天课堂内容还有哪里没吃透’,整理笔记、预习新课的主动性强了很多。” 四年级(1)班的数学老师说,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对 “时间” 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会根据自己的薄弱学科安排复习,有的会在完成学习任务后,留出专属的 “兴趣时间”。
第二个 “没想到”,是班级整体成绩保持稳定。对比前后两年的监测数据,这两个班级与平行班的成绩差距不仅没有拉大,反而基本持平。“这说明只要课堂效率提上去,没有重复性的家庭作业,并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学校负责人说。
第三个 “没想到”,也是最令人惊喜的 —— 后进生实现了 “跨越式进步”。五年级(7)班一名男生此前一直是老师的 “重点关注对象”,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常年在十几二十分徘徊,而这次监测,三门学科全部突破 70 分。“以前觉得他‘学不会’,后来跟他聊得多了才知道,他不是‘笨’,是以前总跟不上作业节奏,越写越没信心。现在没有作业压力,上课敢举手了,遇到问题也愿意问了。” 班主任的话,道出了不少后进生的转变逻辑。
给孩子 “自主做主” 的时间,比 “填满时间” 更重要
“农民种地,施肥太多会‘烧苗’;教育孩子,作业太多会不会‘伤孩子’?” 在反思会上,学校负责人的一个比喻,让在场老师陷入思考。
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不少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习惯了 “替孩子安排时间”—— 学校把每节课的内容排得满满当当,家长把孩子的课后时间塞满培训班,连 “洗澡用多久”“转场培训班要几分钟” 都计算得清清楚楚。可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 “自己做主” 的机会,一旦有了空闲,反而会不知所措,只能依赖电子游戏、手机来打发时间。
“小学四、五年级,正是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的阶段 —— 一、二年级依赖成人,三年级作业开始增加,到了四、五年级,他们愿意自己做决定,也有能力尝试安排时间。这就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关键窗口。” 学校负责人说,这场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 “证明没有家庭作业可行”,更在于让大家看到:给孩子一点 “自主空间”,他们往往能交出比预期更好的答卷。
如今,这所小学已为实验中进步显著的学生颁发了 “特别励志奖”。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实验,或许只是教育探索中的一小步,但它带来的启示却值得深思:当我们少一点 “担心”,多一点 “信任”,把 “支配时间的权利” 还给孩子,或许能看到更多成长的可能。
(综合: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