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地曾被寄予厚望的仿古小镇项目遭遇 “冷遇”—— 这些建设之初被视作带动地方文旅发展的 “明星项目”,如今不少沦为客流稀少、商业凋敝的 “城市伤疤”。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在各地批量涌现,我们究竟该 “仿” 什么?仿古小镇的建设,又该如何避免陷入 “复制粘贴” 的困局?
从表面看,仿古小镇的遇冷是商业运营的失利;从深层分析,其核心症结在于文化灵魂的缺失,在于 “地产逻辑” 对 “文化逻辑” 的挤压。近年来,部分地方在仿古小镇建设中,过度追求短期经济回报,将文化项目简化为资本快速回笼的工具。在急功近利的开发思维主导下,开发者倾向于照搬已有的商业模板:相似的牌坊矗立街头,雷同的水系环绕街区,商铺里售卖的旅游纪念品更是跨地域 “撞款”。这种缺乏个性的 “复制式开发”,抽离了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把鲜活的历史文脉压缩成僵化的建筑外壳,最终导致仿古小镇沦为 “千镇一面” 的空壳。
古镇的核心价值,从来不在 “仿古” 的建筑形式,而在其承载的生活气息与文化记忆。一座真正有生命力的古镇,青石板路上留存着岁月的痕迹,老宅院深处沉淀着地方的故事,居民的生活日常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反观部分遇冷的仿古小镇,只注重外在建筑形态的模仿,却忽视了对地方历史文脉的挖掘与活化。没有文化故事的支撑,再精致的仿古建筑也只是 “布景”;缺少生活场景的融入,再热闹的商业布局也终将 “冷场”—— 这正是诸多仿古小镇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对比之下,那些深耕文化内涵的文旅项目,往往能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浙江乌镇的成功,并非依赖简单的建筑复刻,而是源于对江南水乡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从保留传统民居风貌,到复原水上集市、手工艺作坊等生活场景,再到通过国际戏剧节为古镇注入当代文化活力,乌镇让静态的文化遗产变成了可体验、可感知的动态生活,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互动。同样,无锡拈花湾以唐宋建筑美学为骨、以禅文化为魂,通过夜景灯光秀、四季文化活动等沉浸式体验,打造出独具东方美学特质的精神空间,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只有尊重文化规律、找准文化内核,仿古项目才能真正扎根市场、赢得人心。
破解仿古小镇的发展困局,关键在于实现从 “地产思维” 到 “文化思维” 的转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开发者摒弃短期功利心态,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长远视角规划项目:其一,建设前期需开展系统的地方文化调研,梳理挖掘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让项目真正与地方文脉相连;其二,运营过程中要聚焦文化体验的打造,通过非遗展示、民俗活动、在地生活场景复原等方式,让游客从 “走马观花” 变为 “深度参与”;其三,要将仿古小镇视作活的文化有机体,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允许其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商业是古镇的血脉。失去灵魂的 “仿古”,终究只是没有生命力的空壳;唯有以文化为根基,才能让仿古小镇成为传承地方文脉、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载体。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正从 “流量驱动” 向 “质量驱动” 转型,仿古小镇的建设更需回归文化本质 —— 不再是对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让仿古小镇摆脱 “遇冷” 困境,真正成为彰显地方特色、承载文化记忆的文旅高地,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