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尚未到来,国内酒店市场的价格变动已率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市场监测的数据显示,主流酒店品牌价格普遍上涨,其中维也纳酒店节日期间均价同比上涨 32.0%,如家上涨 27.1%,汉庭、锦江之星等经济型与中端品牌涨幅多在 15%—25% 区间。部分热点地区酒店价格涨幅堪称 “离谱”:内蒙古阿尔山一家汉庭酒店,普通双床房平日价格仅 100 余元,国庆期间报价飙升至 1600 元;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附近的同类房型,从 9 月约 90 元的价格涨至近 1000 元,涨幅均超过十倍。“每逢佳节必涨价” 的现象,再次摆在了公众面前。
从市场规律来看,黄金周期间出行需求集中释放,酒店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公众对此有基本认知和一定承受度。但像部分酒店这样,价格直接上涨十倍,且消费者几乎没有更多选择空间,这显然超出了 “随行就市” 的合理范畴,更像是对刚需出行人群的 “坐地起价”。这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此类行为究竟是正常的市场调节,还是利用节假日刚需进行的 “精准收割”? 进一步观察市场不难发现,同为连锁酒店,高端品牌桔子水晶平均涨幅约 6.2%,而占据交通枢纽、景区周边核心地段的经济型与中端酒店,却集体出现超 10% 的涨幅。这些酒店之所以 “敢涨”,关键在于其占据了稀缺的地理位置资源。此时它们提供的已不只是 “住宿 + 早餐” 的基础服务,更是 “靠近景点、节省时间” 的便利权益。对于假期出行的游客而言,选择靠近目的地的住宿是普遍需求,而酒店恰恰抓住了公众 “假期时间有限、追求出行便捷” 的心理。加之多数游客属于 “一次性消费” 的 “过路客”,酒店缺乏长期维护客户关系的顾虑,便产生了 “能多赚一笔是一笔” 的短期逐利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酒店房价调整已不再是传统的 “老板拍板” 模式,而是依托平台大数据进行精准调控。大数据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搜索频次、出发地、预订时间等信息,可能已精准掌握消费者的价格接受度。在此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 “平价房被隐藏或仅用于引流,优先推荐高价房型” 的现象,这无疑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被动多花钱,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当然,将酒店涨价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企业,有失公允。深层次来看,“黄金周集中出行” 才是核心诱因之一。对广大普通劳动者而言,国庆七天假期是一年中为数不多能够实现跨城团聚、亲子出游的机会。尽管带薪年休假制度已推行多年,但在不少企业中,带薪休假仍停留在 “纸面福利” 阶段,员工 “请不了假、休不成假” 的情况普遍存在,错峰出行沦为空谈。上亿人的出行需求集中在短短七天内释放,市场供给难以承载,所谓的 “节日溢价”,最终变成了消费者 “不得不买单” 的额外成本。与此同时,监管层面也常存在 “事后介入” 的滞后性,难以在价格波动初期有效遏制问题。 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依赖消费者 “用脚投票”。首先,必须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真正落地见效,让更多人能够自主灵活安排出行时间,从源头上为黄金周出行压力分流,缓解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其次,监管部门应转变工作思路,从 “事后追责” 转向 “事前预警、事中监管”,提前紧盯节假日酒店价格动态,对 “藏低推高”“恶意涨价”“临时毁约” 等违规行为 “露头就打”,形成有效震慑。在热门旅游地区,可探索建立酒店房价备案机制,明确价格波动合理区间;同时,通过增设临时性住宿设施、鼓励民宿规范参与市场供给等方式,增加平价住宿资源,保障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绝不能任由 “服务不变、成本未涨,价格却翻十倍” 的 “天价房” 反复刺痛公众神经,破坏假日经济的健康生态。
酒店价格的涨与跌,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钱包,更关乎普通人对市场公平的期待。健康的假日经济,不应让普通消费者为一晚住宿咬牙承担十倍高价。只有让酒店价格回归理性区间,才能让公众的假期出行回归从容与安心。这既需要酒店企业坚守商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更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当 “诗与远方” 不再被 “天价房” 阻挡脚步,我们的节日才能真正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感受家国情怀的美好时光。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