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22 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医事件,该院骨伤中心主任王海彬教授在出诊过程中遭遇袭击,身受重伤。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截至 9 月 23 日,医院方面已明确表示,正组织顶尖专家全力救治王教授,目前其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伤情仍需密切观察。
根据权威媒体披露的信息,行凶者系王海彬教授多年前的膝关节手术患者,一周前曾与王教授有过接触。事发当天上午,该患者携带刀具进入医院,在诊室反锁房门后实施袭击,导致王教授多处受伤。目前,行凶者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从 “持刀入院” 到 “反锁房门” 的连贯行为不难判断,这起事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带有明显预谋的暴力犯罪,其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已然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更是保护公民人身安全的坚实屏障。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任何形式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安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八条也对干扰医疗秩序、侵害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作出了 “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的明确界定。从刑法层面来看,持刀袭击医务人员的行为,已涉嫌故意伤害罪,等待行凶者的必将是法律的严厉惩处,这既是对受害者的交代,更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
近年来,伤医事件偶有发生,每一次都牵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这类事件绝非简单的个体矛盾冲突,其危害深远:一方面,直接威胁到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让坚守在救死扶伤一线的工作者承受身心双重伤害;另一方面,严重破坏医患之间本应基于信任建立的合作关系,动摇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转根基,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如此,“保护好医务人员,就是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为防范伤医事件,各地医院已陆续采取增设安检设备、加强安保巡逻、设立一键报警装置等措施。但此次广州伤医事件的发生,也为医疗机构的安全防护工作敲响警钟:现有防护措施是否存在漏洞?面对有潜在风险的患者,是否有更完善的预警与干预机制?这些问题,需要每一家医疗机构认真检视,进一步细化、强化安全防护举措,为医务人员筑牢 “安全防线”。
当然,解决医患矛盾、杜绝伤医事件,不能仅靠 “被动防御”。要从根本上化解问题,必须直面矛盾根源。一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效果存在 “过高期待”,忽视了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 医生并非 “万能”,面对复杂的病情,治疗效果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旦未达预期,就将不满转化为对医务人员的敌意,这种认知偏差亟待纠正。另一方面,医患沟通不畅也是重要诱因:医生日常接诊量大,难以对每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进行详尽解释,而患者对专业医疗知识的缺乏,又容易导致误解,最终让本应并肩对抗疾病的 “战友” 站到对立面。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医院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健全患者心理疏导机制,及时排查、化解潜在矛盾;同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流程,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患者的合理诉求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社会层面则需加强健康素养教育,通过权威科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医疗效果,摒弃 “就医必治愈” 的误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理解医疗工作的良好氛围,让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得到充分彰显。
医生是守护生命的 “逆行者”,他们的双手本应用来托起生命的希望,而非承受暴力的伤害。我们由衷祈愿王海彬教授能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更期盼全社会共同行动,用法律的刚性、制度的完善、社会的温情,为每一位 “生命守护者” 筑起坚固的保护墙,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放心行医,让医患之间的信任之花持续绽放。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