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华南植物园一则国庆独立营活动预告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 该活动竟将 “掏鸟蛋” 纳入研学课程内容。尽管主办方事后声明课程所用鸟蛋并非园区自然鸟巢中的野生鸟蛋,但公众的不满情绪并未因此平息,最终该课程被迫紧急取消。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当前部分自然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中的认知偏差,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自然教育本质与边界的深刻思考。
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其核心使命在于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理解自然规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的敬畏。然而,“掏鸟蛋” 这类课程设计,却在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错误信号:自然之物可以随意获取,生态平衡可以随意干预。要知道,儿童正处于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 “课程活动” 往往抱有天然的信任感与模仿意愿。今日在课堂上认为 “掏鸟蛋” 是被允许的 “趣味体验”,明日在野外遇到真实鸟巢时,便可能下意识地复刻这一行为,进而对野生鸟类的繁殖繁衍造成实质性干扰,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这种看似 “新奇” 的课程设计,实则违背了自然教育的初衷,埋下了破坏生态的隐患。
真正的自然教育,应当于细节处传递生态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敬畏之心。它可以是在林间搭建隐蔽观察点,引导孩子静静观察并记录鸟类筑巢时对枝条粗细、巢位高度的选择逻辑,让孩子们理解 “每一根枝条的选择,背后都是鸟类生存的智慧”;也可以是在草丛中辨认野花时,结合标本与影像资料,细致讲解花粉如何依靠昆虫、风力完成传播,进而形成复杂的生态共生网络;即便因教学需要借助教具,也应聚焦 “鸟巢结构与鸟类育雏行为” 的科学讲解,始终强调 “不打扰、不干预,是对野生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这些蕴含生命平等、生态共生理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深层认知,其教育价值远非 “掏鸟蛋” 这类博眼球的噱头可比。
“掏鸟蛋” 课程的出现,更暴露了部分自然教育机构的功利短视。一些机构不愿在课程内涵上深耕细作,不愿花费精力研究物种习性、梳理保护理念,反而试图通过 “掏鸟蛋”“摘野果” 等猎奇环节制造话题、吸引客流。这种重形式轻内核的运营模式,本质上是用生态噱头透支公众对自然教育的信任,不仅无法让孩子真正领悟自然的奥秘,更会让自然教育偏离正轨,陷入 “越教越偏” 的误区,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众对 “掏鸟蛋” 与 “摘野花” 的不同态度,也折射出当前社会生态认知存在的短板。同样是干预自然的行为,“掏鸟蛋” 引发舆论强烈反对,而 “摘野花” 却常被认为 “无伤大雅”,这一现象说明,“如何与自然正确相处” 尚未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许多人仍将 “亲近自然” 误解为可以随意接触、获取自然之物,却忽视了哪怕一枚鸟蛋、一朵野花,都可能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随意介入都可能打破局部生态平衡。这种认知上的模糊,既给了噱头课程生存的空间,也凸显了自然教育普及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规范自然教育市场,守护生态底线,需要多方合力、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尽快开展研学课程专项排查行动,明确 “生态友好” 的课程标准,对那些传播错误生态理念、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机构依法予以惩戒,形成有力震慑;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牵头制定自然教育从业者资质规范,强化生态知识与伦理培训,推动行业形成自律机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更要擦亮双眼,理性判断,坚决拒绝猎奇式、破坏性课程,主动选择真正具有生态内核、能够传递正确理念的自然教育体验。唯有如此,才能让自然教育摆脱商业利益的裹挟,回归 “启蒙生态意识、培育敬畏之心” 的本质。
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但这个课堂有着不可逾越的 “生态规则” 与 “教育伦理”。“掏鸟蛋” 课程引发的争议,为所有自然教育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自然教育的底色是敬畏生命,而非追求猎奇;核心是传递生态智慧,而非进行商业算计。只有在课程设计中多一些生态考量,少一些功利思维,才能让自然教育真正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代代相传,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永续发展。
(综合:荔枝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