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临近,铁路出行进入高峰,“一票难求” 的困境再度显现。不少旅客反映,自己动用多台设备、下载多款抢票软件,甚至额外购买 “加速包”,却依然未能顺利抢到回家的车票。这些宣称能 “提升抢票速度”“提高成功率” 的 “加速包”“VIP 光速通道”,究竟能否兑现承诺?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揭开了这一服务背后的真相。
江苏省消保委对 9 家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开展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各平台 “加速包” 收费标准差异显著,但实际抢票效果却与宣传严重不符。在本次调查选取的两条热门线路中,12306 官方平台均最早完成候补出票,部分第三方平台不仅出票时间晚于官方候补通道,更有平台全程未能抢到车票,所谓 “抢票成功率高”“速度更快” 的承诺沦为空谈。更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发现 “加速包” 费用高低与抢票结果并无明显正向关联,高价服务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抢票优势。
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有关部门此前的明确辟谣:铁路售票系统有严格的反爬虫机制和访问频率限制,第三方平台所谓的 “加速”,本质上只是营销话术。那么,为何 “加速包” 生意仍能持续火爆?关键在于部分平台精准 “拿捏” 了旅客的抢票焦虑。每逢节假日,热门线路火车票 “开票即候补” 成为常态,旅客对 “错过车票” 的担忧被不断放大。第三方平台正是抓住这一心理痛点,设计出从 “低速抢票” 到 “光速抢票”“专人帮抢” 的分级收费模式,用 “速度提升 90%”“优化专属通道” 等噱头制造紧迫感,让迟迟未抢到票的消费者陷入 “错失焦虑”,轻信 “加价就能加速” 的逻辑 —— 毕竟,没人愿意看到他人 “光速抢票” 时,自己的购票页面还在 “龟速刷新”。
齐鲁晚报的评论指出,“加速包” 生意的核心,是将节假日出行的集体性焦虑转化为商业利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即便知道成功概率微小,也愿意为 “可能的优先” 付费,而最终得到的,往往只是心理安慰。事实上,这类服务已涉嫌夸大宣传与诱导消费:部分平台通过放大 “加速包” 标识、频繁弹窗提醒,甚至设置默认勾选附加服务等方式,引导用户被动消费;而其宣称的 “技术加速”,究竟是否属于 “技术黄牛”、是否扰乱市场秩序,至今缺乏明确的监管界定。
对此,“人民网评” 明确提出,亟待厘清 “加速包” 服务的性质与边界,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监管范畴。具体而言,平台能否以弹窗、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消费,“收钱加速” 是否真有实际效用,都需要监管部门给出明确调查定论。唯有弥合信息鸿沟,让消费者清楚了解 “加速包” 的运行机制,才能引导理性消费,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
对第三方平台而言,摆脱 “焦虑营销” 依赖,转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正如齐鲁晚报所建议,平台可通过提供透明的抢票日志,让消费者知晓每笔费用的实际作用;建立 “抢票不成功全额退款” 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 技术本该是解决出行痛点的工具,而非制造焦虑的帮凶。
解决 “抢票难” 问题,更需要铁路部门主动作为。一方面,应基于历史出行数据科学预判客流,合理调配运力资源,通过加开临时列车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另一方面,需持续优化 12306 官方系统,例如公开候补成功率、详细介绍临时加列机制等,让购票流程更透明、更可预测,从源头缓解旅客的购票焦虑。
光明网的评论一语中的:“伪优先” 的加速包,治不好一票难求。说到底,“加速包” 收割的,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民生焦虑。唯有让官方购票渠道更可信、监管手段更有力、消费环境更透明,才能真正让旅客不必为抢票忧心、为 “加速” 买单,让每一次节假日出行,都能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安心。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