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杭州检察机关披露的一起特殊交通违法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一名男子酒后竟借助所谓 “智驾神器” 驾车,自己则躺在副驾驶位熟睡。这辆 “无人驾驶” 的汽车不仅驶上高架,在路面行驶 20 分钟后,还打着双闪灯停在道路中央,最终被过路群众发现异常后报警。经检测,涉事车主王某某血液中乙醇含量高达 114.5mg/100ml,已达醉酒驾驶标准。
醉酒驾驶、脱离驾驶位、滥用 “智驾神器”,王某某的行为叠加多重违法风险。即便未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他仍因危险驾驶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 4000 元。值得注意的是,王某某去年就曾因酒驾受到处罚,此次再犯,更凸显其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从法律层面看,这样的重罚绝非 “小题大做”,而是对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王某某本人对此完全咎由自取。
事实上,王某某的案例还暗藏侥幸中的 “万幸”—— 若非过路群众及时报警,该车长时间停在道路中央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更可能引发追尾、碰撞等恶性交通事故,届时不仅王某某将付出更沉重的代价,还可能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明确一个关键认知: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本质是 “辅助驾驶”,绝非可以替代人类的 “代驾”,任何将辅助功能异化为 “无人驾驶” 的行为,都是对自身和公共安全的极度漠视。
那么,涉案的 “智驾神器” 究竟是什么?记者了解到,这类产品多为带有一定重量的配重环柔性自贴扣,其核心作用竟是欺骗车辆方向盘监测系统,让系统误以为驾驶者双手在操控,从而规避车辆发出的接管报警提示。早在今年 4 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就已明确指出,使用此类产品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属于妨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将依法予以处罚;若因此引发交通事故,使用者需承担主要责任。
从法律维度进一步审视,“智驾神器” 的生产、销售链条同样触碰法律红线。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此类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无论是铤而走险使用 “智驾神器” 的驾驶者,还是背后生产、销售这类非法产品的商家,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令人忧心的是,这并非 “智驾神器” 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前已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电商平台上,各类冠以 “智驾辅助”“防报警” 名头的 “神器” 公然售卖,部分店铺甚至宣称可根据不同品牌、不同车型 “量身定制”,销量更是颇为可观。这些非法产品的泛滥,不仅扰乱了汽车智能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逻辑,更给道路交通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面对 “智驾神器” 带来的风险,全链条打击与治理已刻不容缓。首先,在生产销售环节,相关监管部门需加大排查力度,顺着线索严厉查处非法生产窝点与销售店铺,从源头切断非法产品流入市场的通道,让违法商家无处遁形。
对于承载销售功能的电商平台而言,“守土有责” 绝非一句空话。“智驾神器” 能在平台上轻易检索、大量销售,暴露出部分平台在日常监测、审核把关上的严重缺位。平台不仅要针对现有问题迅速开展排查整治,下架违法产品、封禁违规店铺,更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对关键词的筛查与预警,同时严肃内部问责,切实履行好平台主体责任。
此外,汽车生产企业也应从这一案例中看到技术漏洞。当前部分车辆的辅助驾驶监测与预警系统,仍存在被 “钻空子” 的可能。车企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升级算法、优化传感器监测逻辑等方式,针对性破解此类规避性操作,让 “智驾神器” 失去生存空间,从技术层面筑牢安全防线。
此次王某某被依法判刑,不仅是对违法驾驶者的严厉警示,更向电商平台、车企等相关主体敲响了警钟。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仍在发展阶段,“辅助” 的定位绝不能被模糊,更不能被滥用。遏制 “智驾神器” 泛滥,既是对非法产品的专项治理,更是守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必然要求。只有各方主体切实履行责任,社会公众树立正确认知,才能让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安全出行,而非成为违法风险的 “温床”。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