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该测试项目亲历者、研发机构相关人员回应,这项技术的研发初衷源于对“侧插式换电”补能方式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特定结构设计可为电池主动脱离车身提供可能,进而萌生极端情况下弹射电池以避免整车遭受更严重损害的设想,且项目开发之初就确立了“不安全,不弹射”的核心原则。该机构人员还表示,系统预留了接入车辆感知、定位及电池管理等多个模块的接口,只有综合判定车辆处于绝对安全环境,弹射机制才可能触发,若车辆行驶在城市密集区、工厂、村庄或人车混行区域,该功能会被绝对禁止激活。项目方承认,早期信息传播中未讲清这一点,造成公众误解并致歉。
客观而言,若研发机构人员说法属实,该技术尚在实验室阶段,无近期落地计划,从科学探索角度,这类实验有助于理解电池热失控机制、碰撞能量转移、逃生策略等,积累的技术能推动未来更安全可控的设计,服务公共安全,只要严守伦理底线,大胆探索无可厚非。即便类似技术未来计划实用,也需经相关机构严格评估,公众无需过多忧虑。
但技术演示视频流传网络引发高度关注与热议的事件本身值得关注。视频进入公众视野后,就不再仅是科研问题,而成为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冲突的放大镜。公众的反应背后,有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担心自己成为“被牺牲的第三方”;有对厂商逐利动机的怀疑,质疑是否为省成本或规避责任才出此“投机取巧”方案;也反映出公众的舆论监督需求,希望涉及公共安全的技术研发不被厂商和研究机构“关起门来拍板”,而是有更透明的风险评估和社会对话。
需指出的是,尽管研发机构态度坚决,公众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商业史上,不少研发厂商曾片面追逐商业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比如某外资品牌汽车曾陷入“排放门”丑闻,在柴油车上安装作弊软件,使车辆检测时排放合格、实际行驶中超标数十倍,丑闻曝光后被罚款上百亿美元。新能源车崛起时间不长,大量新探索、新技术被应用,面临诸多新问题,且市场竞争激烈,这让厂商在新技术应用取舍上比传统厂商面临更多博弈与诱惑,若不严守技术伦理与商业伦理,极易走上歪路,对此必须防范。
“电池弹射技术”属于较极端且公众易识别的例子,但现实中,大量新技术可能存在公众安全隐患,公众却未必有鉴别能力,这就需要研发机构严格自律,监管部门严谨履责加以制衡。总之,电池弹射技术虽体现了对新能源汽车事故场景的极端想象,却也警示了技术设计的伦理盲点。未来,车企和研究机构在创新的同时,需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安全,确保技术进步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来源/新京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