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以 “规则怪谈”“海龟汤” 为代表的规则推理类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传播,甚至渗入校园。这类游戏充斥荒诞恐怖元素,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认知混乱、精神恐慌等负面影响,更有极端案例引发悲剧,其潜在危害亟待高度重视。
恐怖游戏潜入校园,青少年身心受扰
“规则怪谈” 以矛盾规则构建恐怖叙事,“海龟汤” 以情境猜谜为载体,二者凭借猎奇属性,在社交平台活跃许久,逐渐成为部分青少年亚文化社交的一部分,悄然侵入校园。
曾参与 “规则怪谈” 游戏的骆同学透露,他接触的这类游戏,常详细描述角色死亡过程,故事风格贴近现实却极度压抑。谈及参与原因,骆同学表示,在家庭中难以获得足够关爱,向老师寻求情感寄托也效果有限,转而在同龄人中寻找陪伴,最终却陷入这种畸形的情绪释放方式。
浙江警察学院副教授叶枝指出,部分 “规则怪谈” 包含极端生存游戏设定,要求参与者完成 “高楼行走”“自残自伤” 等危险任务,还以 “不完成就消失”“会被人带走” 等内容进行威胁。尽管参与者可选择不执行任务,但规则带来的心理胁迫,再加上线上线下群体的嘲弄施压,极易诱导青少年尝试危险行为。今年 3 月,我国东部地区就有一名小学生在接触类似 “规则怪谈” 游戏后,次日清晨跳楼自杀,令人痛心。
曾深陷 “规则怪谈” 游戏圈,后察觉其对情绪的严重负面影响并成功脱离的黄同学回忆,这类游戏主题看似贴近现实,实则在荒诞地解构、怀疑现实,让玩家仿佛置身 “楚门的世界”。在这种半真半假的 “伪现实” 引导下,不少青少年容易滋生 “世界没有爱”“不相信任何人” 的消极想法,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海龟汤” 游戏的问题同样突出。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大量包含自杀、分尸、精神操控等恐怖内容的 “海龟汤” 文本在校园流行。以一则名为《外婆的腌菜坛》的文本为例,“汤面”(问题)描述留守儿童发现外婆常对腌菜坛说话,坛中还渗出血水,外婆去世后,孩子打开坛子,竟看到母亲的颅骨;“汤底”(答案)则揭示,母亲打工返乡时撞见外婆贩卖自己的妹妹,随后被外婆灭口并腌入坛中,外婆与坛子对话是在进行赎罪仪式。
更令人担忧的是,以 “重度恐怖”“悬疑惊悚” 为卖点的 “海龟汤” 游戏卡牌,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大量售卖。许多学生课后频繁讨论游戏中 “尸体”“死亡”“杀人” 等话题,部分学生还出现精神紧张、频繁做噩梦等情况,正常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价值观扭曲、伪装性强,监管面临多重挑战
受访专家及相关人士表示,“规则怪谈”“海龟汤” 类游戏存在价值观扭曲、伪装性强等问题,且由于其传播特性特殊,监管难度较大。
价值观扭曲,误导青少年认知
不少 “规则怪谈” 通过营造 “未知恐惧” 和 “规则压迫感” 制造紧张氛围,以 “违反规则就消失”“每天必须完成特定动作才能存活” 等内容威胁参与者,对未成年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操纵性影响。例如,部分校园主题的 “规则怪谈” 中,将旁观者设定为 “冷漠的旁观者”,要求目睹他人被霸凌时保持沉默,禁止互助与揭发,否则会遭到 “诅咒”。这种 “暗黑” 规则不仅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更会诱导他们以违背人性的方式 “遵守规则”,埋下危险隐患。
伪装性强,不易被察觉
记者发现,“规则怪谈” 常以 “员工手册”“游客须知”“安全守则” 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功能性文本形式呈现,既难以触发平台敏感词审核,也不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警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 “海龟汤” 游戏则常被青少年视为 “解谜游戏” 或 “脑洞测试”,很多人低估了其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在一些恐怖小说爱好者、解谜兴趣群组等社群中,这类恐怖内容被 “正常化”“趣味化”,参与者很难意识到其中的潜在危害。
群体创作特性,责任界定难
“‘规则怪谈’大多由群体共同创作,比如一则《医院守则》怪谈,有几百人参与修订。” 浙江警察学院教授李亮解释,这种创作模式导致责任主体模糊,一旦出现违规有害内容,很难明确界定具体责任人。此外,“规则怪谈”“海龟汤” 常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容,也给内容审查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多方协同发力,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从之前的邪典动漫,到现在的‘规则怪谈’‘海龟汤’,不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 受访人士认为,这类游戏本质上是青少年一种象征性、间接性的心理表达,反映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因解构权威而产生的焦虑、不满与无力感。解决这一问题需标本兼治,通过多方协同,加强对青少年生存状态的关注和青少年亚文化的引导。
强化家庭教育,筑牢成长 “第一道防线”
“分析近年来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案例不难发现,家庭问题往往是首要原因,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王道阳强调,每个孩子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家庭的认可与关爱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设定对孩子的期望,帮助青少年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根源上抵御不良文化的诱惑。
深化家校协同,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李亮建议,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 “新型亚文化风险识别” 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和家长深入讨论 “规则怪谈”“海龟汤” 等流行亚文化的特征与危害,让学生认清这类游戏的负面影响,让家长提高对网络不良内容的警觉性。同时,对于已深度沉浸这类游戏的学生,学校要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健全监管机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针对 “规则怪谈”“海龟汤” 跨平台传播、相关衍生产品线上线下售卖等问题,叶枝表示,相关部门应建立跨部门协同的联合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进一步压实原创内容平台、传播平台、衍生开发企业及电商平台的审核把关责任,完善内容审查标准,细化审查流程,对含有恐怖、暴力、极端内容的信息和产品坚决下架,切实堵住监管漏洞,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和成长空间。
(综合: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