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商务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这份包含 19 条举措的文件中,“优化学生假期安排” 被单独列为一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件明确提出,在确保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及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实际情况,科学调整中小学每学年教学与放假时间,探索设置春秋假,通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长,为群众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创造更多时间窗口。此项措施由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推进落实,彰显出国家层面推动假期制度优化的明确导向。
回溯政策脉络,中小学春秋假的探索并非首次提及。早在 2019 年,国家发改委等 9 部门便在相关意见中指出,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具体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实现带薪休假;今年 3 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强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一系列政策部署,既回应了社会对优化学生假期的呼声,也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地方探索来看,部分地区已率先迈出步伐,让春秋假从 “政策构想” 变为 “民生实景”。2004 年,杭州开启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成为较早 “吃螃蟹” 的城市;2014 年,湖北恩施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尝试放春假,2017 年进一步启动秋假制度;前不久,佛山明确宣布将在 2025-2026 学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春秋假试点。这些地方的实践,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春秋假带来的积极变化。 为何春秋假的推行备受期待?从现实需求来看,当前寒暑假已成为旅游出行的高峰期,亲子游、家庭游叠加各类研学班、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使得热门旅游地区的交通、住宿等资源频频出现 “假期饱和” 现象,既增加了群众出行成本,也影响了消费体验。而春秋假的设置,通过 “缩短寒暑假、增设春秋假” 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 “双重错峰”,缓解旅游市场供需矛盾,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出行环境。 对于广大工薪家庭而言,春秋假更是解决 “休假痛点” 的关键举措。以往,不少家长希望在春秋气候宜人的季节休年假,但受限于孩子上学时间,只能被迫选择与寒暑假同步出行 —— 此时不仅旅游产品价格上涨,热门景点也人满为患,消费体验大打折扣。春秋假的落地,让家长拥有了更灵活的休假选择,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实现 “带娃出行” 与 “错峰消费” 的双重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春秋假的意义远不止于提振消费。春有百花齐放,秋有层林尽染,春秋两季气候适宜、风光正好,是亲近自然、拓展视野的黄金时期。从教育层面来看,学期过半时设置春秋假,既能为学生提供休整放松的时间,切实减轻学业压力;又能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 “行万里路” 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契合 “五育并举” 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推动春秋假落地并非 “一刀切” 的简单任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教育资源分布、产业生产安排存在差异,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也各不相同。此次政策明确提出 “结合实际情况”,正是为了引导各地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倾听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确保春秋假落地既科学合理,又能真正惠及群众。 还有部分家长担忧,设置春秋假会影响孩子学习进度。事实上,政策已明确 “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春秋假并非新增假期,而是对现有假期结构的优化调整 —— 通过缩短寒暑假时长,将假期更均衡地分配到春秋两季,既能避免寒暑假过长导致学生知识遗忘,又能让学习节奏更合理,反而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从历史背景来看,传统寒暑假模式的形成,与过去学校保暖、降暑条件有限密切相关 ——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设置长假可避免极端天气对教学的影响。如今,随着我国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供暖、制冷条件显著提升,同时群众对优质生活、多元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推行春秋假成为 “因时而变、乘势而为” 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对假期制度的优化,更是教育理念进步的体现,符合新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总的来说,优化中小学假期结构、推动春秋假落地,既是顺应消费升级、促进服务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民生关切、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行动。它能够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需求,撬动更多社会效益。期待尚未落实春秋假的地区,积极借鉴先行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推进,让这一惠民政策尽快惠及更多家庭,为群众生活增添更多幸福感。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