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总工会的指导下,某头部外卖平台算法与劳动规则协商恳谈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会上,企业方与一线骑手代表达成共识并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将进一步强化骑手劳动保护与福利保障,逐步取消超时扣款处罚。这一成果不仅是一次劳资双方平等协商的具体实践,更标志着我国平台经济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此次恳谈会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长期以来平台单方面制定劳动规则的传统模式。多地一线骑手代表以平等主体身份与企业对话,将基层劳动者的真实诉求、实际困难直接传递至规则制定环节。这一过程背后,是对平台经济发展中 “人” 的价值的重新聚焦 —— 曾经被算法效率裹挟、在 “时间红线” 下奔波的骑手,如今得以坐上谈判桌参与规则设计,冰冷的算法开始注入 “以人为本” 的温度,平台经济正从 “效率优先” 的单一发展导向,向 “效率与公平兼顾” 的多元平衡转型,这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也是平台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回溯我国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历程,算法设计偏重效率、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曾长期存在。为追求订单完成率与配送速度,部分平台不断收紧骑手配送时间标准,超时扣款如同悬在骑手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现实中,不少骑手为避免扣款,不得不在风雨中闯红灯、在车流里抢时间,将日常配送路变成了 “安全风险路”;面对不合理的时间设定与模糊的扣款规则,骑手群体也常因缺乏有效沟通渠道而沦为 “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的背后,不仅是个体劳动者需求的被忽视,更是新就业形态下劳动权利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写照。
此次骑手与企业的平等协商,正是对上述 “算法霸权” 问题的一次有力纠偏。“面对面” 的沟通机制打破了平台与骑手之间的信息壁垒,让规则制定不再是企业 “一言堂”,而是基于劳动者真实需求、经双方充分博弈后形成的共识。这种 “事前协商” 模式,既让规则更具实操性与认可度,也为新就业形态下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 劳动者的权益不是 “施舍”,而是规则制定中必须考量的核心要素;平台的发展也不应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唯有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才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赢。
从宏观治理视角来看,此次协商恳谈会的召开,为平台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我国平台经济规模持续扩大,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益保障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更直接影响平台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此前,平台经济治理多以 “事后监管” 为主,对算法不合理、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的规范常显滞后。而此次在全国总工会指导下,企业主动邀请骑手参与规则制定,探索出 “事前协商、共同治理” 的全新模式,既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彰显了我国平台经济监管思路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引导” 的转变。这一实践清晰表明,平台经济治理绝非 “管死平台” 或 “放任自流” 的二元选择,而是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让算法真正服务于人,让平台切实赋能劳动者。
当然,一次协商恳谈无法彻底解决平台经济领域所有的权益保障问题,构建长效机制仍是关键。一方面,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让骑手的意见建议能够定期反馈、及时响应,确保劳动者的声音持续被听见;另一方面,要细化协议落地的时间表与实施细则,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避免协商成果 “纸上谈兵”,真正转化为骑手看得见、摸得着的权益保障。更重要的是,此次协商模式应成为行业范本,在更多平台、更多新就业形态中推广,推动劳资平等对话机制的普及,让数字时代的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感受到规则的温度与权益的保障。
归根到底,平台经济的核心是 “人”,算法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只有坚持效率与公平并行、算法与人性相融,平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骑手才能在奔波中更安心、更有获得感。期待更多平台主动跟上转型步伐,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从 “新闻热点” 变为 “日常常态”,让平台经济的发展既有亮眼的数字增长,更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温暖与活力。
(综合:荔枝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