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自闭症学生录取后遭劝退:教育公平需打通 “最后一公里”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9-15 15:40| 查看数: 13736| 评论数: 4|IP:云南丽江

一份盖有学校鲜红公章的录取通知书,本是 19 岁自闭症学生李某开启职业教育新阶段的希望之光,却在开学报到当天,成为了他求学路上的 “拦路虎”。这一事件不仅牵动着当事人家庭的心,更引发了社会对特殊群体教育权益保障的广泛关注。​

154022vvz44va94tqvnvm3.webp

回溯事件经过,程序正义本应是李某入学的坚实保障。今年 4 月,经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严格选拔、推荐,李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顺利通过学校审核并拿到录取通知书。残疾人证上清晰标注的残障信息,本应在招生审核环节被校方知晓并纳入考量。然而,8 月 30 日开学报到时,校方工作人员在确认李某为自闭症学生后,却拒绝为其办理入学手续;直至 9 月 9 日,广东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与校方沟通后,此事仍停留在 “需进一步沟通确定学生安置与去留” 的阶段。​

从招生流程来看,校方的 “后知后觉” 显然存在失职。要么是招生审核流于形式,未能在前期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要么是对特殊群体入学存在刻意回避,将审核责任抛诸脑后。最终,让满怀期待的学生承受错失求学机会的后果,这不仅违背了教育诚信的基本原则,更与职业教育 “以人为本” 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校方在面对问题时的责任转嫁态度。当被问及为何拒绝入学时,校方将理由推给 “需专业机构评估”,却对评估标准、流程含糊其辞。作为招生主体,若校方对特殊学生的适应能力存疑,理应在招生审核阶段就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提前与残联等部门对接,明确学生需求与学校支持能力的匹配度,而非在报到当天 “临时发难”,让学生陷入 “等待评估” 的被动困境。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特殊教育责任的逃避,暴露出部分院校在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上的意识缺失与能力短板。​

李某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广大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求学之路更为艰难。媒体曾报道,广西农村自闭症儿童小阳,因几乎不会说话、情绪失控时会自伤,母亲为让他能进入普通小学,自费购买教具在家训练,四处奔走协调,最终才勉强让孩子入学,自己则在教室外陪读两年。即便如此,小阳因学习进度跟不上遭到同学孤立,而当地因人口规模限制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最近的特校远在 200 公里外且名额稀缺,小阳连 “被拒绝” 的入学申请机会都难以获得。这样的困境,正是无数农村特殊家庭面临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我国特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层保障体系薄弱的现实问题。​

当事人家长的焦虑,更凸显出特殊教育保障制度的 “空白地带”。李某家长虽对校方的沟通处理速度表示认可,但内心始终萦绕着两大疑问:“若评估不通过,孩子该去哪求学?”“学校承诺的推荐其他学校或就业,能否真正落地?”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虽为特殊群体教育权益提供了法律框架,但在职业教育领域,针对自闭症学生的招生评估标准、升学衔接机制、就业支持措施等,仍缺乏细化、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校方口中的 “备选方案”,因缺乏制度约束与资源支撑,往往容易沦为 “空头承诺”,让特殊学生的求学路布满不确定性。​

事实上,自闭症学生绝非教育领域的 “负担”,反而可能成为特定专业领域的 “潜力股”。不少轻度自闭症患者在逻辑思维、数据处理、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只要学校能提供适配的教育支持 —— 配备专业的特殊教育辅导员、根据学生学习节奏调整教学计划、营造包容友善的校园氛围,这些学生完全有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 “育人”,接纳特殊学生,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保障,更是对全体学生同理心、包容力的培养,这正是职业教育应有的温度与社会责任。​

解决特殊学生 “录取易、入学难” 的问题,关键在于构建 “事前评估、事中支持、事后兜底” 的全链条保障机制。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需牵头制定职业院校特殊学生招生的细化标准,明确评估主体、流程与指标,避免学校因 “标准模糊” 而推诿责任;其次,残联与学校应建立提前对接机制,在招生前就摸清学生的能力状况与教育需求,实现 “按需准备”;最重要的是,学校需主动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将包容教育纳入办学规划,配备必要的师资与设施,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保障”。唯有教育部门、残联、学校等多方压实责任、协同发力,才能彻底避免 “录取又劝退” 的闹剧重演。​

当李某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学校门口时,他渴望的不只是一张课桌,更是一份被尊重、被接纳的平等机会。教育公平,不该只停留在 “录取通知书” 上的纸面承诺,更要打通 “顺利入学、安心求学” 的最后关卡。少一些对特殊群体的刻板印象,多一些精细化的制度保障;少一些部门间的责任推诿,多一些主动担当的行动自觉,才能让每一个像李某这样的特殊个体,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平等成长,真正实现 “一个都不能少” 的教育理想。

(综合:澎湃新闻)

最新评论

点评 回复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9-15 15:40
该事件涉及残疾人教育权益保障问题,可能违反《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二条关于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规定,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
点评 回复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9-15 16:33
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纸面 特殊群体需要真正的接纳与支持
点评 回复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9-15 16:51
教育公平需要落到实处,特殊群体学生的入学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学校应主动承担责任,完善评估机制,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点评 回复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9-15 17:46
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学校出尔反尔令人心寒

4 条评论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