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使用预制菜” 话题登上热搜,再度将预制菜推至舆论聚光灯下。从消费者对 “高价预制菜” 的质疑,到企业对 “现制现做” 的辩解,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预制菜认知的错位,更凸显出行业标准明晰与消费知情权保障的迫切性。
事件源于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售价高昂”,并呼吁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对此,西贝方面迅速回应,称招牌菜牛大骨 “每日现煮”、莜面 “门店手搓”,炒菜采用 “新鲜蔬菜现场炒制”;9 月 12 日,西贝进一步发布致顾客信,否认相关指责不实,并公开 13 道菜品制作的 “作业指导书”,以证食材处理与烹饪环节的门店属性。
争议声中,消费者观点呈现分化。部分网友认为,部分餐饮企业所谓 “现制”,实则是将中央厨房加工的半成品在门店简单复热,“缺少现做菜的锅气,却按现制价格收费,性价比不符”;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商场门店受硬件限制,难以现场制作耗时大菜,中央厨房预处理是现实选择”。
事实上,这场争议的核心,与 “预制菜” 的定义界定密切相关。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符合餐饮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要求的,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一规定,也成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调 “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均在门店进行” 的重要依据。
但在消费者视角下,判断标准更贴近实际体验。不少消费者表示,若餐饮品牌打着 “新鲜现做”“现炒现制” 的宣传噱头,实际却使用提前分装的酱料、对食材 “部分现做 + 部分半成品” 组合加工,即便符合政策层面的 “非预制菜” 定义,也会产生心理落差。“我们付的是‘现做’的溢价,若只是加热半成品,难免质疑‘值不值’”,一位消费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从行业发展来看,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锁鲜、冷链技术的升级,以及食品安全规范的逐步落实,此前消费者担忧的 “口感差异”“添加剂问题” 已得到明显改善。对连锁餐饮企业而言,中央厨房预处理半成品,既能提升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也能保障不同门店的口味统一 —— 尤其对于需耗时数小时熬制的餐品,若完全依赖门店现做,将大幅延长消费者等餐时间,影响门店翻台率,这是企业选择预处理模式的现实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餐品,真正引发不满的,是部分商家对预制环节的 “讳莫如深”:一边强调 “现做” 概念,一边对预制成分避而不谈,让消费者只能凭经验猜测菜品制作流程。这种 “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未得到充分尊重,进而引发对餐饮消费的信任焦虑。
如何化解争议、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厘清标准、保障透明。一方面,需进一步细化预制菜范畴界定 —— 有关部门可结合消费者诉求与企业实操需求,对 “预制” 的具体环节(如食材预处理、酱料预制、成品复热等)作出更清晰的规定,消除 “概念模糊” 带来的认知错位;另一方面,需强化消费知情权保障,《通知》虽已明确 “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做法”,但面对部分餐厅 “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现状,亟待出台更具约束性的措施,明确商家需主动标注的预制食材、制作环节,让消费者 “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明厨亮灶的推广、制作流程的透明化,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是餐饮行业赢得信任的必由之路。唯有以清晰的标准为基础,以公开的信息为支撑,才能让预制菜在满足消费需求、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实现产业发展与消费权益的双赢。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