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着 “世界第二大网红” 之称的卡比・拉梅(中国网民亲切称之为 “无语哥”)开启中国之行,从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到天津街头的煎饼果子摊,从潘家园的文化市集到南京红山动物园的自然之趣,他的足迹遍布多地,用独特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魅力。9 月 12 日,这位凭借 “无语” 表情和肢体动作风靡全球的网红现身上海,漫步武康大楼感受百年建筑风情,走进百联 ZX 创趣场探索二次元世界,还换上中国经典文化形象 “孙悟空” 的服饰,在街头写下 “I LOVE SHANGHAI” 的真挚表达。当被问及对上海人的印象时,他坦言:“上海人生活工作节奏快且极具格调,每个人都像《时尚》杂志里的专业人士。”
回溯五年前,“无语哥” 在 TikTok 平台发布短视频,凭借无需言语、仅靠表情与肢体动作传递情绪的独特风格迅速走红,如今全球粉丝量已超 2.6 亿。此次中国行,他以 “无语” 式幽默为媒介,将中国文化的细节转化为全球观众易于理解的符号,搭建起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事实上,“无语哥” 的中国之旅并非个例。今年 3 月,“甲亢哥” 的 “中国极限挑战” 引发广泛关注,如今 “无语哥” 的 “文化解码之旅” 再度掀起热潮。这些外国网络红人凭借在社交平台的庞大粉丝基础,为海外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中国的新窗口,打破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滤镜,成为新时代 “民间外交” 的重要载体,彰显出独特的传播价值。
一、平民化叙事:打破刻板印象,展现真实中国
在 “无语哥” 的中国行镜头中,试穿汉服体验传统服饰之美、亲手制作天津煎饼果子感受市井烟火、在街头与摊主自然讨价还价等日常场景屡见不鲜。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消解了西方语境中对中国的 “东方主义” 想象。视频里,上海市容整洁有序、商业氛围繁荣活跃、市民待人友善热情的场景,与部分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让全球观众得以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心理距离。
二、数字化传播:革新外交范式,重塑国际话语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指出,在数字平台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下,多元行为主体参与社会传播,推动国际传播话语权实现再分配。“无语哥” 依托 TikTok 平台 2.6 亿粉丝的传播优势,其发布的每一条中国行视频都能触达数以亿计的海外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此前 “甲亢哥” 的中国行内容也取得了类似的传播效果。这些网红的中国之旅,既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鲜活实践,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立体传播的生动案例,为 “讲好中国故事” 拓展了新维度、开辟了新路径。
三、城市软传播:呈现上海魅力,传递文化自信
“上海很棒,它没有为了追求现代化而舍弃历史,而是用心保留了城市的核心底蕴与独特本色。” 这是 “无语哥” 对上海的直观感受。漫步上海街头,他沉醉于百年建筑与梧桐树交织的独特韵味;走进豫园,他深切感受江南水乡的温婉风情与汉服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统宣传不同,“无语哥” 的内容以个人真实体验为核心,没有预设台词与脚本,甚至记录下扮 “孙悟空” 甩鞭子时不慎碰落灯具等 “小意外”。而这些 “不完美” 的瞬间,置于上海现代时尚、市民友善包容的大背景下,反而让海外观众产生 “这就是真实上海” 的认同感,对上海的城市包容度与文化亲和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为一次成功的城市形象 “软传播” 实践。
从本质上看,“无语哥” 的中国行并非简单的旅游打卡,而是一场以幽默为纽带、连接世界的文化传播实验,更是中国民间外交探索新赛道、推动国际话语权再分配的生动实践。它以真实体验打破认知滤镜,以个人 IP 传播中国正面形象,让普通民众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角,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鲜活力量。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