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别笑成年人抢盲盒!他们只是在找童年的“过渡性客体”治愈自己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 发布时间: 2025-9-12 10:16| 查看数: 12789| 评论数: 5|IP:云南丽江

商场里,抱着巨型毛绒玩偶的是打扮成熟的上班族;漫展上,越来越多成年人加入动漫周边抢购大军。积木、盲盒、棉花娃娃,这些原本专属童年的快乐载体,如今成了不少成年人的心头好。为什么越来越多成年人爱上儿童玩具?这究竟是释压新宠、精神返祖,还是他们为自己搭建的成长安全屋?

当“成熟”逐渐成为一种负担,“成人儿童化”(kidult)这一概念便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该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学界与社会,起初指成年人喜爱收看儿童电视节目的现象,后来延伸为成年人主动参与儿童或青少年文化,以此获取情感慰藉。它绝非简单的“装嫩”,而是成年人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现。在高压的现代社会中,成年人常常被现实的疲惫与焦虑裹挟,而回归童年的简单快乐,成了他们对抗这种压力的一种方式。传统观念里,“成年”等同于责任、稳重与理性,要求每个人都“像大人一样”面对生活。但现实中,不少成年人并未在心理上完全接纳这种身份转变,甚至对“成年”本身充满抗拒。

心理咨询师李彦汝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解释,在成年人“儿童化”的过程中,玩具、动画等扮演着“过渡性客体”的角色。“就像一个该与父母分床睡的孩子,为了在分离后获得安全感,会抱着玩具或毯子寻找温暖与柔软,以此替代妈妈带来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玩具和毯子就成了孩子的过渡性客体。”李彦汝进一步表示,“过渡性客体”是孩子从内心世界走向外部现实的中间地带,也是个体发展中实现自我分化的重要一步。一个人只有在内在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与稳定感,才能勇敢地向外探索世界。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本质上是内在安全感的暂时退缩,也是对现实责任的一种柔性反抗。通过玩玩具、看动画、收集可爱物件这些“过渡性客体”,成年人得以短暂摘下社会面具,重新触碰那个被遗忘的、真实的自己。

最近,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突破十亿,成功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影院中随处可见成年人的身影。在他们眼中,选择观看这部动画,不仅是因为它能唤起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更因为电影中“勇于走出困住自己的‘浪浪山’,拥抱更广阔前途与未知”的主题,精准击中了年轻人抚慰焦虑的深层需求。这也说明,成年人“儿童化”并非全是逃避现实,反而有着自我疗愈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成熟”,不是强迫自己时刻保持严肃,而是允许自己偶尔幼稚,能够正视自身的心理需求,建立起完善、健全且稳定的自我,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在“童年滤镜”中重新游历一番,反而能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白长大的真正意义。

近年来,总部位于英国的玩具品牌Jellycat在我国迅速走红。尽管一个毛绒玩具动辄数百元的价格让很多人觉得“肉疼”,但它甜美的外观与柔软的触感,总能让人想起儿时的无忧无虑。采访中,有年轻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为一个玩偶花这么多钱可能会被视为浪费,但怀抱它时心中的平静与满足,让这份消费变得无比值得。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成年人的日子充满不确定性,而儿童文化提供的,正是一种“确定的快乐”。当他们发现,儿时喜欢的动画依然在更新,喜爱的角色永远保持美好,玩具和游戏带来的成就感简单又直接,这种可控的愉悦,便成了快节奏生活里的情绪缓冲带,如同为成年人生活准备的“布洛芬”,缓解着日常的疲惫与焦虑。

101555pxtz83cm48wce3mb.webp

事实上,人的心理成长并非单向的“变成大人”,而是不断整合内在的儿童性与成人性,最终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社会体”。一个健全的成年人,既能够有条理地应对现实问题,也能保留那份属于童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因此,与其说成年人“儿童化”是拒绝长大,不如说它是现代人对“成年”定义的一次修订:成年不是童年的对立面,而是童年的延续与拓展,是对童年所形成的“真善美”进行重新回忆与理解,悦纳自己身上最珍贵的美好品性,进而构建起更平衡的成年人生活。

当成年人“儿童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商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推出大量“怀旧经济”产品,与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实现“双向奔赴”:复古游戏机、童年IP联名款零食、限量版玩具……这些商品精准指向成年人的“情绪价值”,温柔地提醒他们:你可以暂时回到小时候。但需要警惕的是,若成年人“儿童化”演变成纯粹的消费主义狂欢,或是彻底拒绝承担现实责任,就可能沦为另一种精神内耗。当“自我放假”变成无度的狂欢,或是陷入消费攀比的漩涡,心理疗愈的初衷便会被打破,成年人反而可能再次陷入迷茫,重蹈焦虑与失望的覆辙。

因此,成年人“儿童化”需要理性引导与规范。除了市场层面要约束商家的“饥饿营销”“洗脑营销”,社交媒体平台与舆论也应引导年轻人认清:一个强大、完整的自我,不能只沉浸于对“过渡性客体”的追寻,更要正视并接纳成长与责任,尊重自己的成长节奏,享受成年与童年这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风景。童年并非十全十美的“避风港”,我们应让“追求童年”成为重新出发的情感力量,而非“精神返祖”的退化,带着童年的快乐能量,更好地面对成年生活的挑战。

正如《小王子》中所写:“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或许正是越来越多“大人”开始尝试“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从而走向真正成熟的表现——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像个大人般扛起责任,什么时候可以暂时做回小孩,拥抱那份纯粹的快乐。

(来源/半月谈)

最新评论

点评 回复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9-12 10:16
成年人爱上儿童玩具,是释放压力、寻找情感慰藉的方式,也是现代人追求心理平衡的体现。适度回归童年快乐,有助于更好地面对生活挑战。
点评 回复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9-12 10:25
成年人抢玩具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 真正成熟的人不需要靠这些来治愈
点评 回复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9-12 10:38
成年人买玩具不过是在高压社会里寻找片刻喘息 何必上纲上线
点评 回复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9-12 10:58
成年人购买儿童玩具需注意,过度消费可能违反广告法关于理性消费的倡导,商家营销行为需符合相关规定。
点评 回复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9-12 12:09
成年人买玩具不过是在高压社会里寻找片刻喘息 何必上纲上线

5 条评论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