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渊未来技术学院为 2025 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从上海交大党政办公室了解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核心目的是向家长系统介绍学生培养方案,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属于高校探索 “家校共建” 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事实上,本月以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的相关学院,也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这一集中出现的教育现象,引发了公众对于大学阶段家校关系的深入讨论。
在舆论场中,不同声音交织。不少家长提出疑问:“大学生已成年,具备独立生活与学习能力,为何还需召开家长会?” 也有部分家长及教育观察者表示理解,认为此举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大学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环境,为子女适应新阶段提供更精准的支持。争议背后,折射出一个核心命题:大学家长会,究竟是高中阶段家校监管模式的延续,还是引导家长学会适度 “放手”、构建科学家校关系的新起点?
部分家长的疑惑,实则源于对 “家长会” 的传统认知惯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时期,为凝聚家校合力应对高考竞争,家长会多以通报学生成绩、明确纪律要求、协调家长配合规范学生行为为主要内容。这种模式在特定教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却也让部分家长形成了 “家长会即监管工具” 的固化认知,认为即便学生接近成年,仍需家校联合高强度监督,否则可能影响学业。这种单向度的监管思维,使得公众对 “大学家长会” 的出现自然产生了认知偏差。
但深入分析可见,此次多所高校召开的新生家长会,与传统模式在价值导向上存在本质区别。以上海交大为例,校方明确表示家长会旨在介绍培养理念与方案,其核心在于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家校平等沟通。尽管会议实际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但这种价值导向值得肯定 —— 大学家长会不再围绕应试目标,而是聚焦学生全面成长,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为子女营造更具边界感、更利于独立发展的家庭氛围。这不仅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创新,更有助于厘清家长认知误区,为构建符合大学教育规律的家校关系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部分家长对大学教育与学生成长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即完全独立,采取 “放养” 态度,忽视了新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的适应难题;另一方面,另有部分家长延续高中监管模式,对子女生活、学习过度干预,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极端做法,均不符合大学阶段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培育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实现从 “被动接受管理” 到 “主动规划成长” 的转变。而高校集中召开新生家长会,正是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大学教育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理性的家校互动模式,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精准发力。
从教育规律来看,家长会的本质是家校沟通与教育衔接的重要枢纽,其形式与内核必须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动态调整。对于高校而言,召开新生家长会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更需在实践中真正搭建起科学、高效的家校协同机制 —— 既要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理解大学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引导家长适度放手、做好 “后盾”;也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家长关切,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助力大学生在新阶段实现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