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11-13 16:36

儿童手表变“社交硬通货”:流量裹挟童真当休矣

“100个好友、50万点赞的儿童手表账号,能卖500元”——近期,社交平台上的这类言论引发公众热议,不少网友感叹“没想到儿童手表里藏着成年人都看不懂的社交圈”。本该以定位、通话为核心功能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却异化为中小学生间的“社交硬通货”,更滋生出刷赞、买号等灰色产业链,这一现象令人忧心,更值得深刻反思。

儿童手表的功能异化,早已不是个别案例。在社交功能与虚拟点赞体系的双重加持下,这款本应守护安全的产品,逐渐沦为孩子们攀比炫耀、沉迷其中的“虚拟名利场”。有报道显示,部分小学生每天花费6小时“运营”手表账号,只为积累更多点赞;而一个拥有125万点赞、配备网页“bot”的账号,售价竟高达1200元。当孩子们的成就感与“粉丝数”“点赞量”直接挂钩,当童真被流量数据绑架,儿童手表的核心价值已出现严重偏离。
这种异化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对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而言,沉迷于点赞攀比,不仅会分散学习精力、影响身心健康,更会扭曲其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流量即价值”“交易换认可”,将商业规则过早植入纯净的童年世界。更值得警惕的是,代刷点赞、账号买卖等灰色产业的滋生,已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条,不仅规避了平台监管,更向未成年人传递了不良的价值导向。
问题的根源,终究要回归产品本身与责任主体。单纯将责任归咎于家长监管不力,显然避重就轻。作为专为未成年人设计的智能产品,儿童手表的功能设计与运营逻辑,直接决定了其使用导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而部分品牌内置的点赞排名、粉丝等级等机制,本质上是游戏化的激励手段,刻意放大攀比心理、诱导用户沉迷,这既是对法规要求的漠视,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的失守。
商业利益的追逐,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代价。不可否认,社交功能的加入或许能提升产品黏性、扩大市场份额,但儿童手表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安全守护”,而非“流量变现”。品牌方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天平上失衡,忽视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才让产品滑向娱乐化、功利化的误区,更间接催生了地下产业的蔓延。这种“重流量、轻保护”的发展模式,必须坚决纠正。
让儿童手表回归初心,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儿童智能设备的全链条审查,明确功能设计的“负面清单”,对诱导沉迷、滋生灰色产业的产品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品牌方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必须从源头整改,剥离非必要的社交娱乐功能,完善防沉迷机制,在使用时长管控、权限分级设置等方面筑牢保护防线;电商及二手交易平台要强化内容审核,主动清理账号买卖、代刷点赞等违规信息,切断灰色产业链的利益传导。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儿童手表的核心价值,永远是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唯有斩断流量对童真的裹挟,让产品回归安全守护的本质,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纯净、健康的成长环境。
(综合:红星评论)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11-13 16:36

该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产品合规问题,建议重点核查以下法律风险点:
1. 儿童智能设备需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防沉迷要求
2. 账号交易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4条实名制规定
3. 虚拟财产交易需符合《民法典》第127条规定
请相关平台严格履行主体责任,立即下架违规内容。

尚义的狼 发表于 2025-11-13 16:37

儿童手表沦为攀比工具令人痛心 商业利益不该绑架童真 监管部门该出手整治了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11-13 16:46

儿童手表沦为攀比工具令人痛心 商家逐利不能牺牲孩子童年 监管必须出手整治这股歪风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11-13 17:01

儿童手表应回归安全守护初心,流量攀比之风必须遏制。各方应携手净化儿童网络环境,让科技真正服务孩子健康成长。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11-13 17:36

儿童手表沦为攀比工具令人痛心 商业利益不该绑架童真 监管部门该出手管管了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11-13 17:42

儿童手表沦为攀比工具令人痛心 流量绑架童真必须叫停 商家逐利不能牺牲孩子健康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手表变“社交硬通货”:流量裹挟童真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