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死刑犯劳荣枝起号“博流量”绝不可容!
近日,一名账号为“劳枝数到三”的主播模仿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劳荣枝进行直播,刻意复刻其法庭辩解言行,引发公众强烈反感。11月7日22时56分,抖音平台官方账号“抖音黑板报”发布通报:经核查,该账号不当蹭热模仿犯罪人员,宣扬暴力犯罪以博取流量,已依法依规予以无限期封禁处置。这一处置,彰显了平台坚守内容底线的态度,更回应了公众对网络乱象的强烈关切。回溯案情,劳荣枝与情人法子英共谋,由劳荣枝在娱乐场所物色作案对象,二人联手在多地实施抢劫、故意杀人、绑架等恶性犯罪,先后致7人遇害。2023年12月,背负七条人命的劳荣枝被依法执行死刑。正如公诉人在庭审中所指出的,其涉案的“每一个案发现场都令人发指,极其残忍的作案手段完全突破人性底线”。然而劳荣枝在庭审中却以“我这一辈子没有杀过一只鸡、没有杀过一只鸭”诡辩,试图粉饰自身罪行。就是这样一个主观恶性极深、毫无悔意的罪犯,如今竟被人当作“流量密码”进行模仿戏谑,甚至拿其无耻辩解玩梗——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受害人家属的伤口上撒盐,更是对法律尊严的亵渎、对良知底线的公然突破。
流量时代绝非法外之地,更不是良知真空地带。近年来,类似的无底线蹭热事件屡有发生:“劳荣枝仿妆”博眼球、“最美通缉犯”出狱即开播……这些行为将恶性犯罪娱乐化,把苦难当作消遣,用罪恶制造噱头,不仅暴露了当事人的无知与无良,更严重刺痛了公众情感,践踏了公序良俗。这种“审丑式博流量”的背后,是部分人对是非善恶的漠视,对价值底线的抛弃,妄图以“抄近路”的方式博取关注度,殊不知此举早已触碰了社会道德的红线与法律的边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将罪恶娱乐化的倾向,正在侵蚀健康的网络生态。当恶性案件被戏谑模仿,当犯罪分子被不当聚焦,不仅挤占了严肃的公共议事空间,更消解了社会对罪恶的批判反思能力。网络空间的文化导向一旦出现偏差,任由低俗、恶俗内容蔓延,最终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向上向善的网络风气荡然无存。这既不符合广大网民对健康网络环境的需求,更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坚守主流价值、筑牢道德底线,是平台与每一位网络参与者的必修课。对平台而言,“算法向善”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方面需加大技术巡查力度,通过精准的标签识别、智能监测等手段,让无底线蹭热、宣扬犯罪的内容无处遁形;另一方面要强化审核时效,提升违规处罚力度,对触碰红线的账号“零容忍”,从源头上遏制类似“审丑表演”的滋生,绝不能等到舆论发酵、用户举报后才被动介入。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种“唯流量是从”的娱乐化倾向,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广电部门曾明确提出反对唯流量论、抵制泛娱乐化、杜绝畸形审美;网信部门也通过专项整治,规范平台热搜榜管理,治理扎堆炒作明星琐事等泛娱乐化问题。应当明确,大众有追求娱乐的权利,但网络生态绝不能沦为“娱乐至上”的单一图景,更不能让“博眼球无下限”成为常态。
向下迎合低俗或许能获得一时流量,但终究会被社会所唾弃;坚守向上信念看似不易,却能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过度娱乐化从来不是治愈浮躁的“解药”。唯有每一位网络参与者坚守是非底线,每一个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向上向善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个个体实现价值的根本所在。
(综合:红星新闻)
平台果断封禁无底线模仿罪犯行为值得点赞,网络空间必须坚守道德底线,绝不容忍任何美化犯罪、消费苦难的恶劣行径。 拿杀人犯当流量密码简直丧心病狂 这种无底线博眼球就该永久封禁 模仿杀人犯博眼球毫无底线 平台封禁大快人心 这种无耻行径必须严惩不贷 这种无底线蹭热度的行为必须严惩 拿杀人犯玩梗简直丧尽天良 平台封禁做得好 网络空间不容罪恶被娱乐化 该行为涉嫌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七条,禁止宣扬暴力、犯罪等违法违规内容。平台依法封禁处置合法合规。 模仿杀人犯博流量毫无底线 这种无耻行径必须封杀 平台处置大快人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