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 “造神”!以平常心看待韦东奕
近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韦东奕开通个人社交账号并发布自我介绍短视频,迅速引发全网高度关注。截至 9 日,其账号粉丝量已突破 2300 万。针对网友对韦东奕身体健康状况的热议,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学校在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已在工作、生活、医疗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与妥善安排。
从账号开通后的粉丝激增、评论区许愿,到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再到围绕开视频账号原因及必要性的讨论,韦东奕在短短几天内成为互联网新晋 “顶流”,相关话题持续占据舆论焦点。这种高关注度背后,折射出多元复杂的社会心理:既有公众对知识的崇敬,也包含对 “互联网清流” 的期待,还夹杂着教育焦虑情绪的释放。与此同时,部分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诸如 “韦东奕严选” 等 “碰瓷” 账号,试图借势蹭流量。
这种复杂的关注现象,本质上是互联网时代特性的直观体现,也是当下 “名人” 难以避免的舆论困扰。然而,鉴于韦东奕作为学者的特殊身份及其独特的走红路径,这场全民关注热潮有必要适度降温,广大网友也应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 “韦神”。
自走红以来,韦东奕在公共舆论场中的形象,与真实的他存在一定偏差。此次网友对其健康状况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主观想象。北大方面明确回应,近三年来韦东奕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除医生建议关注口腔健康外,其余体检结果均正常,其健康状况并非如部分网友想象中那般堪忧。
事实上,此前网络上关于韦东奕的不实信息屡见不鲜。去年 7 月,“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 1600 万元” 的消息在网络流传,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更早之前,“一晚上帮 6 个博士团队解决 4 个月难题”“哈佛为其打破百年校规” 等传闻,也均被辟谣。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网友对韦东奕的高度关注,与过往这些真真假假信息共同营造的 “造神” 效应密切相关。当这种被流量堆砌起来的 “偶像” 形象不断被抬高,不仅可能给当事人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负面舆论反噬,这显然与人们关注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据韦东奕堂哥透露,开设账号主要是为遏制恶意剪辑、造谣等不良行为,旨在 “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窗口”。同时强调,除非韦东奕本人主动提出,否则不会开启直播。他深知网络传播特性,担心被恶意截图、拼接,从而引发不良舆论影响。
若公众对韦东奕的关注,确实源于对知识的尊重,那就应当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识真实的他,尊重其个人选择,摒弃对 “想象中的韦神” 的过度追捧。正如北京大学所呼吁的,希望社会各界与网友携手,共同守护学者潜心治学的宁静环境,让韦东奕能够专注教学科研工作。而这份守护的根基,正是实事求是、理解与尊重。
(综合:荔枝锐评) 天才不该被流量消费,请给韦神一片清净的学术天地。
数学天才也难逃网红命运,这届网友太闲了。
与其围观韦神,不如多看看他的数学论文。
2300万粉丝里,有几个真懂数学?
北大回应很得体,别把学者当猴看。
造神运动该停了,韦东奕只是个普通人。
健康谣言满天飞,网络暴力何时休?
许愿池开到数学家评论区,魔幻现实。
碰瓷账号太无耻,平台该出手管管了。
尊重学者,从停止过度关注开始。 天才不该被神化,韦东奕也是普通人,过度关注只会带来困扰。
2300万粉丝背后,是公众对知识的渴望还是对网红的追逐?
北大回应很及时,但网友的过度解读何时能停?
从数学天才到网络顶流,韦东奕的走红折射出社会浮躁。
与其围观韦神,不如静下心来读本书。
虚假信息满天飞,理性看待韦东奕才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开账号为辟谣,却引来更多关注,这届网友太难带了。
别让流量毁了天才,给学者留一片清净天地。
健康问题都能上热搜,网友的关心是不是太越界了?
从捐款谣言到体检风波,韦东奕的遭遇说明网络环境需要净化。 天才不该被捧杀,让韦神回归数学世界吧
过度关注只会毁掉一个纯粹的学者
2300万粉丝背后是社会的知识焦虑
别用饭圈思维绑架数学家
造神运动该停了,韦东奕不是流量密码
让学术回归学术,少些无谓的围观
健康谣言满天飞,网友管得太宽了
北大回应很及时,该给学者清净了
别让流量毁了中国的数学天才
尊重比崇拜更重要,请放过韦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