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牌照医疗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器开道旅游” 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5 月 13 日,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涉事车辆为海南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民办营利性)的非急救医疗转运车,相关部门已责令涉事公司停业整顿,并对其所属全部车辆开展全面排查整改,依法依规从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救护车作为生命救援的关键载体,其鸣笛开道承载着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在道路交通法规中,赋予救护车优先通行权,是全社会对生命至上理念的共识性表达。过往无数案例证明,争分夺秒的救援时间,往往能为危重症患者赢得生的希望。正因如此,其他车辆为救护车主动让道,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公民对生命尊重的朴素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反观此次事件,涉事车辆工作人员身着便装,在非紧急情况下违规使用警灯警报器,甚至停车拍照,将救护车的特殊标识和警报系统异化为 “特权通行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规定,更是对公众善意的恶意践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多地因救护车优先通行权得到保障,成功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而此次事件却让公众对急救系统的信任面临严峻考验。当善意被滥用,未来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是否会因公众的疑虑而延误救治?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当地公安机关对涉事车辆拆除警报器并予以行政处罚,三亚卫健委责令企业停业整顿,这些举措对涉事主体形成了有力震慑。但从行业治理与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暴露出更深层次的管理漏洞。民办急救机构兼具公益属性与商业属性,如何在两者间划定清晰界限,防止救护车资源沦为牟利工具,已成为亟待破解的行业治理难题。 对此,亟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一方面,要从车辆标识管理入手,严格区分急救车与非急救转运车辆,明确非急救车辆的外观标识与设备使用权限,杜绝 “伪急救车” 误导公众;另一方面,需加快建立民办急救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将违规企业纳入黑名单,通过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力量,畅通 12345 政务服务热线等举报渠道,建立违规行为快速响应机制,让每一起滥用特权的行为都无处遁形。
生命通道不容亵渎,公众信任不可辜负。此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唯有以刚性制度筑牢防线、以多方监督凝聚合力,才能守护好 “让道救护车” 背后的善意与生命尊严,让每一次救护车的鸣笛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号角。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