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有哪些” 这一话题登上热搜,一份由配送员总结的 “反向推荐” 清单,把黄焖鸡、炸鸡、麻辣烫等 12 类常见外卖推到了舆论焦点。
在这份清单中,黄焖鸡 “位居榜首”。媒体暗访视频显示,隔夜牛肉被色素 “化妆” 成鲜红色,剩菜回收后再次加工,无健康证的员工徒手处理食材…… 这些令人震惊的场景,在杨铭宇黄焖鸡的多家加盟店中屡屡出现。这家曾被称作 “中式快餐标杆” 的企业,过去一年已多次因食物中毒、异物混入餐盒等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
一些号称 “现炒现做” 的盖浇饭、猪脚饭等店铺,实际上售卖的是料理包加工的食品。把成本 3 元的预制料理包用热水泡开后倒在米饭上,全程不用开火,消费者眼中的 “热气腾腾” 其实只是 “温水泡饭”。
外卖行业乱象频出,本质上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不良商家通过刷单和虚假评论,制造 “高销量”“高评分” 的假象。例如,北京一家月售 3000 单的猪脚饭外卖店,实际厨房与废品回收站相邻,操作间油污满地,食材与垃圾混在一起。这种 “幽灵外卖” 利用虚假证照和不实宣传,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部分平台过于注重算法推荐,却轻视卫生评级。商家为增加流量推出的满减优惠看似诱人,实际上可能隐藏着食品安全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的选择权成了一场 “赌局”,赌的是商家的良心,输的却是自身的健康与安心。
外卖问题频发,根源在于监管存在断层。一方面,大量无证经营的 “朋友圈厨房” 钻平台漏洞接单,堂而皇之地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配送环节的 “最后一公里” 放大了风险。海鲜、凉拌菜等需要冷链保障的食品,在夏季高温环境中经过数小时颠簸,细菌呈指数级增长。
针对近期外卖行业的突出问题,国务院食安办已迅速挂牌督办,要求相关地区彻底调查,展现出整治的坚定决心。但以往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运动式执法难以消除系统性漏洞,从生产到配送,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监管空白。
打破这场 “赌局”,重构行业生态已迫在眉睫。
监管必须突破厨房壁垒,通过推行 “互联网 + 明厨亮灶”、公示检测报告、将卫生评级纳入平台展示权重等有效措施,促使商家主动提升卫生标准。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添加剂使用,规范冷链配送流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平台要摒弃 “流量至上” 的错误观念,通过算法增加食品安全权重。对于投诉较多的商家,进行降权处理,减少其曝光量。此外,在外卖行业生态中,外卖小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们对商家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搭建外卖员匿名举报通道,让他们成为行业的 “吹哨人”,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办法。
消费者自身也要保持理性,面对各种促销手段,不被低价和虚假宣传迷惑。优先选择设有堂食、卫生条件相对更有保障的店铺,仔细核实其证照信息,警惕 “纯外卖店”,对那些可能用重口味掩盖食材本味的餐食多留个心眼。
外卖小哥的 “避雷清单” 成为热搜,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是否 “中招”。舌尖上的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用制度、技术与良知共同解答的必答题。只有让监管的 “火眼金睛” 照亮厨房的每个角落,让平台算法回归 “服务” 而非 “算计”,这场 “赌局” 才有结束的一天。
(综合:荔枝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