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课堂:美好青春,不被“贷”走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治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3月17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不良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校园贷”通常以什么形式出现?
在国家对贷款乱象之后予以整顿后,不良贷款机构改头换面,通常以“XX白条”、“XX借条”、“XX分期”、“培训贷”、“求职贷”等形式出现,在学生群体常用的软件,如美颜相机、社交平台等投放广告,以此降低学生群体的的戒备心。
“校园贷”通常具备哪些特征?
(1)申请条件简单、办理手续简便、放款迅速; (2)高利率、高违约金; (3)隐蔽条款众多; (4)不控制贷款用途。
“校园贷”一般有哪些套路?
套路一:在借贷过程中,设施隐蔽的条款,这些条款往往规定了高额的违约金或超高的利率,等到达还款日后,即使受害人想要还款,借贷公司也往往采取一些手段促使受害人违约,要求赔偿高额违约金或“利滚利”大幅度增加还款金额。受害人不还款,往往会以泄露信息、使用暴力等方式予以威胁,逼迫受害人还款。
套路二:从其他途径获取目标学生的身份信息,然后冒充相关工作人员,声称需要配合注销账号或称受害人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由于骗子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进而上当受骗。
为什么“校园贷”屡禁不止?
(1)“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学生在教育培训、个人消费等方面存在需求,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平台; (2)学生群体受到超前消费的影响,风险防范意识弱。 (3)学生群体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落入诱导宣传陷阱。
“校园贷”有哪些危害?
(1)形成不良消费观念。校园贷通常会诱导学生超前消费,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扭曲学生价值观。 (2)造成经济损失。一旦陷入“校园贷”的陷阱,往往需要付出数倍本金的利息,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3)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学生群体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又需要偿还巨额校园贷款,容易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预防“校园贷”?
(1)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采取健康积极的消费行为,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把更多精力和财物投资于自身专业技能和精神文化的提升。 (2)提高辨别能力,保持高度警惕。关注相关反诈信息,不理会任何要求转账汇款的陌生信息,守护好财产安全。 (3)经济上切实有需求,通过正常的途径寻求帮助。南开大学针对贫困学生有一系列的扶助政策,确实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咨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取正规渠道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