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又一个重大活动9月22日将在丽江玉龙县举行】
9月22日,云南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将在丽江玉龙县进行,现场推进会的观摩点主要在玉龙县的黎明茨科、石鼓镇、拉市镇丰乐村、和拉市均良村。
云南省又一个重大活动9月22日将在丽江玉龙县举行
从今天起,同城网将连续报道四个村党总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今天推出第一期《玉龙县黎明乡茨科村党总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铁马金戈的余声 红军精神的延续
茨科村地处玉龙县黎明乡东部,金沙江西岸,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623户,2360人,主要以纳西族、汉族为主。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4名。1936年4月,红军长征过丽江,抢渡金沙江时,茨科作为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的5个渡口之一,留下了许多军民互帮、互助、互救的鱼水故事,从那时起,红军长征精神和“艰苦奋斗、纪律严明、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茨科人民。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中,茨科村党总支立足村情,传承弘扬红军精神,艰苦奋斗谋发展、严明纪律带队伍、一心为民重服务,为全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社会安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50年代末,为解决茨科坝农田灌溉和群众温饱问题,村干部和党员带领茨科村民,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身披蓑衣、夜宿山林,用一铲、一锤、两只手,在崇山沟壑间,开辟出一条茨科人民的生命线——38公里的茨科大沟,为茨科坝今天的千亩良田得以有效灌溉打下基础。1982年,老村干部着眼于茨科村长远的发展前景,说服群众、广泛动员,把村公所搬离交通不便的南寨,在临近丽维公路的荒坡地上,组织党员自筹物资、投工投劳,自力更生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同时,动员党员带头将自家的住所搬迁至村公所附近,为茨科村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村落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茨科村广大党员和群众始终将老一辈党员干部留下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历届村班子都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和激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把所有争取来的资金和项目都用在解决群众所急所需的问题上。近年来,村“两委”争取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危房改造、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等20多个项目,实现通组道路硬化全覆盖,8个村民小组有村级活动场所,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而今天的村委会仍然还在82年开垦的“荒坡地”上,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房子还是那所房子,30余年来,茨科村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不盲目追求阵地建设的富丽堂皇,本着勤俭、节约、实用的原则,合理利用现有的办公条件,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上,在简陋却整洁的村委会里开垦菜地,自设食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广大党员群众作出了榜样和表率。
建设纪律严明队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员“双带”能力差、缺乏致富本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群众化”等现象日益突出。村党总支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严标准、严管理、重教育、重服务”的“两严两重”措施,严格党员管理,彰显先进形象。
一是严标准,把好“入口”。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推行入党介绍人、党小组长对发展对象终身负责制,对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纪律约束、思想作风等方面实行动态跟踪、常态管理、终身联系,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二是严管理,畅通“出口”。加强制度化管理,制定出台《中共茨科村总支部委员会党员量化管理考评细则》,从“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学习活动、带头发挥作用”3个方面,分为“守法纪、守规定、守公德,勤学习、勤活动、勤交流,争落实、争建设、争服务、争贡献”的“三守三勤四争”共10项内容,按照“民主测评、民主调查、组织认定、表彰处置”四个环节对全村党员进行考评,通过量化评议内容、细化评议程序、强化结果运用,切实增强考核评议的可操作性。2015年村党总支采取党员自评、互评,党支部、党总支党员大会两次票决的办法,对全村135名党员进行民主测评。在评议结束后,注重结果运用,8名被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党员中,4名由乡党委表彰,另外4名由村党总支进行表彰;6名被评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党员,由村党总支书记进行了谈心谈话,提出了整改要求;3名被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党员, 1名报经乡党委予以除名,2名由乡纪委诫勉谈话,要求限期整改。通过严格党员管理,注重结果运用,在全村党员中营造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促使广大党员主动强化学习、更新理念、服务奉献。
三是重教育,增强党性。充分运用红军精神这一厚重的政治资源,经常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服务意识。邀请老党员、老革命上党课,用身边老同志身上的鲜活事例感染年轻党员。定期开展红色教育,用红军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进对党的敬仰之心、热爱之情,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是重服务,提升形象。建立帮扶服务机制,将全村划分为7个党建责任区和13个民情联系区,确保每一名村“三委”班子成员分别帮扶1名困难党员与1名困难群众;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从2010年开始为每一名去世党员召开一个追悼会,为大病住院的党员送去一份慰问金,为缺少劳力的困难党员户出一次义务工,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心理上得到抚慰,精神上得到鼓舞。
践行一心为民承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和对人民的承诺。茨科村在建好用好为民服务站,方便群众办事的基础上,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组建了烤烟生产、茨科大沟巡护、生态保护、环境卫生、法制宣传、市场管理六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这一简单而执着的承诺。
上世纪90年代初,茨科开始发展烤烟产业,当时大家都习惯种植传统作物,对烤烟推广有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支持、不愿干。为推广烤烟种植,甚至还曾发生过群众将干部的名字写成“某某之墓”贴在烤烟炉上、辱骂围堵烤烟技术员、阻挠烤烟栽种等种种情况,烤烟产业推广步履维艰。关键时刻,是茨科村的党员们带头站出来,风险自己担,委屈自己吞,率先带头种,耐心作工作,逐步让更多群众认识并接受了烤烟种植,推动全村烤烟产业逐步走上正轨。如今,在烤烟种植农忙时节,烤烟生产志愿服务队总是奔波在群众的烟田里,为烟农发放农药、技术指导、义务送烟苗等;在烤烟收烤时期,到烘烤技术相对较差的烟农家里进行技术指导。前些年,南三村民小组木建春老两口种植了6亩烤烟,在烟叶采收的关键时节木建春突然中风住院,家中烤烟无人采烤,志愿服务队得知情况后,立即帮助他家抢收烟叶,在服务队带动下,全村20余户每家都出动一名劳力,及时帮助木建春家完成了家里的烤烟抢收和烘烤。
茨科大沟是茨科村的“生命线”,保障着茨科、堆美、中兴、金庄等四个村千余亩农田的灌溉。在春耕种植、烤烟移栽等用水高峰期,党员志愿服务队总会不分白天黑夜地蹲守在沟渠山石之间,合理分配用水、维持用水秩序;在山洪雨水季节,总是出现在清淤清障的最前列,用辛劳和汗水保障“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为了留住茨科的青山绿水,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山林巡视管护工作,及时制止偷砍盗伐、偷挖盗采的违法行为。每当火灾险情发生时,志愿服务队也会在第一时间义不容辞地冲在打火一线。南三党小组老党员杨廷才,年轻时就参加茨科大沟巡护,老了以后,义务承担了学校、卫生院和附近三个村民小组的水源林巡视管护工作,这一干又是20年。
在茨科村,还活跃着集贸市场、环境卫生、法律宣传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街天时,集贸市场的秩序维护、纠纷调解;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市场等地的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田间地头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大家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党员志愿服务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维护好市场经营秩序,提高群众遵纪守法意识,改善村庄环境,无私奉献着。
烽火硝烟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但红军长征精神和“艰苦奋斗、纪律严明、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却深深植根于茨科这片土地。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茨科村党总支带领广大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建设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村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产、出行、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群众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显著提高,乡风文明和谐。2014年,茨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44元,远高于全乡平均水平,全村呈现出一派处处绿水青山,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