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麻醉病人 40 分钟,还敢说 “医德没问题”?
4 月 27 日晚,中日友好医院一则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调查,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的举报材料基本属实,医院果断出手,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关系。而事件中肖某在手术过程中与护士发生争执后,竟抛下已麻醉的病人,离开手术室长达 40 分钟,这一令人咋舌的细节,不仅让公众深感震惊,也在医疗行业内部掀起轩然大波,众多从业者对此忧心忡忡。
本以为肖某受到严厉处分,这起医德不端事件就此尘埃落定。然而,肖某后续的回应却再次将事件推向舆论焦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肖某承认与某护士长、某规培住院医师存在私生活问题,同时否认网络上关于其与其他人发生关系的指控,并就不实信息给其他女士造成的困扰致歉。但令人费解的是,他还声称 “我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并不认为我对医疗(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这番言论试图淡化自身医德问题,仿佛自己才是受冤屈的一方,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医生在患者麻醉后离开手术台长达 40 分钟,岂是一句 “没有影响医疗安全” 就能轻易搪塞过去的?众多医疗专家明确指出,这一行为严重违背医疗操作规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患者最终顺利康复,不过是侥幸而已,并不能成为这种违规行为被容忍的理由。
常言 “公是公,私是私”,在某些情境下,公德与私德的确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医疗、教育等特殊行业从业者而言,私德与公德的联系更为紧密,那些看似仅涉及私德的不当行为,必须接受更为严格的审视。教师与学生、医生与规培生,若彼此间发生不正当关系,伤害的不仅是当事人及其家人,更会破坏教育公平、威胁医疗安全,严重违背师德、医德,给卷入其中的每个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从肖某妻子的举报内容来看,肖某与护士在手术室的争执,背后掺杂着复杂的个人情感因素。若不是因为他对某规培住院医师有所偏袒,或许这场冲突根本不会发生,更不至于发展到他 “感到头晕、手抖得厉害” 而离场的地步。肖某以 “避免冲突” 为由中途离开手术室,看似是为患者安全考虑,实则颠倒因果。这场冲突本就因他而起,在此情况下,他不负责任的离场行为,非但无功,反而有过。
医疗活动关乎患者生命健康,即便医生与同事存在私人恩怨,在共同开展医疗工作时,也应摒弃前嫌、通力合作,确保医疗过程不受个人情绪和利益纠纷干扰。即便双方矛盾难以调和,也绝不能将矛盾带到分秒必争、关乎生死的手术台上。
这起事件为公共服务领域从业者敲响了警钟:私德绝非小事,在很多时候,私德问题会悄然转化为公德问题。若因一己私欲美化不正当的私生活关系,任由个人情绪影响工作规范,损害的不仅是他人合法权益,更是整个行业的良好声誉。唯有坚守道德底线,分清公私界限,才能在各自岗位上真正践行使命与担当,守护公众的信任与期望。
(综合:中青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