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登记喜报”引争议,公共宣传该如何平衡成绩与人文关怀?
当看到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相关的“喜报”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近期,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发布《关于2020—2024年中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阶段总结表扬的通知》,对这一阶段的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受表彰单位以“喜报”的口吻进行了宣传。像凉山州、平凉市、绵阳市等多地疾控中心,都采用了“喜报”这一表述。
客观来讲,这样的宣传方式难言恰当,有“高兴过头”之嫌。不可否认,正如《通知》所提及的,在衡量人群健康状况、评估重大公共卫生政策方面,死因监测数据起着关键作用。而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许多地方疾控部门投入大量精力,扩大了登记报告的覆盖范围,提升了数据质量,工作成效显著,确实值得肯定。受表彰者想要将这份荣誉广而告之,这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用“喜报”来称呼却显得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即便做到了“零遗漏”,数据收集再规范、再精准,本质上仍是对死亡信息的记录,其背后关联着众多个体和家庭的不幸与伤痛。疾控部门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对“人 的关怀。但在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喜报”中,逝者似乎变成了“数据背景板”,这与大众对疾控部门的期待相去甚远。
疾控部门虽然不处于救治“一线,但长期与疾病、死亡打交道。死因登记工作“喜报”的出现,背后相关人员是否存在同理心缺失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不管怎样,即便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做得再出色,宣传时也应多一份庄重与沉稳。工作取得成绩理应受到表彰,但公共机构的此类宣传需要顾及舆论观感,保持慎重态度十分必要。
(来源/新京报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