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23 10:15

竹山变荒山,复耕指标压垮农户,耕地保护如何不走样?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要求,赤水市自2023年起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然而近期多位村民反映,不少整改地块出现撂荒闲置现象。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曾被砍伐的竹林地块已重新萌生新竹,部分改种玉米的耕地因水源匮乏收成寥寥,更有地块因地形陡峭、土层贫瘠等先天条件不足,根本无法耕种。某村数据显示,半数已整改地块陷入荒芜,甚至出现山林间仅整改小块耕地、周边仍为竹林的“开天窗”式整改,暴露出整改工作与实际生产条件的脱节。


为何整改未能实现复耕初衷?这一问题背后存在多重现实矛盾。作为“中国竹都”,赤水市山多地少、竹资源丰富,竹产业本是农户重要收入来源。强制砍竹复耕后,农户面临“种粮收益低、管护成本高”的困境——竹子亩产收益可达数千元,而玉米等粮食作物扣除成本后利润微薄,加上部分山区地块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缺失,进一步推高耕种成本。与此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村民难以承担高强度农业劳作,导致“有地无人种”。基层干部坦言,整改工作受上级考核指标刚性约束,存在“重任务进度、轻实际成效”的倾向,简单照搬“砍竹-翻土-播种”流程,忽视地域差异性和农户真实诉求,最终陷入“政府强推、群众被动”的尴尬局面。

这种“重指标、轻实效”的执行模式,显然违背了自然资源部“因地制宜、尊重民意、防止一刀切”的明确要求。赤水市复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并非所有地块都适合粮食种植,部分高海拔、陡坡地强行复耕反而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威胁生态安全。而忽视农户经济效益诉求、以行政命令替代利益协调的做法,不仅导致耕地资源浪费,更透支了政策公信力。正如村民所言:“砍了竹子又荒着,不如当初不折腾。”

值得关注的是,赤水市已开始采取调整措施:针对“开天窗”地块实施异地补划,推进“旱改水”项目完善灌溉设施,并探索引入林下经济、土地流转等多元模式提升耕地产出效益。这些尝试释放出积极信号,但更深层的治理突破仍需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政策设计需充分考量地域特殊性,建立“市级统筹、乡镇调研、村级协商”的联动机制,让农户参与整改方案制定;考核体系应弱化单一面积指标,将撂荒率、农户满意度等实效指标纳入评价范畴;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实现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民生福祉的底线。赤水市的案例警示我们,任何政策落地都不能脱离“人”的维度——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也要算清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唯有以科学规划对接基层实际,用系统思维破解“一刀切”困局,才能让耕地保护真正成为“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工程,而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数字游戏。当整改复耕回归“守护粮食安全”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双重初心,才能既守住土地的生机,也守住群众的信任。

(来源/红星评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山变荒山,复耕指标压垮农户,耕地保护如何不走样?